众所周知,前无古人的“天可汗”政治联盟是由李世民亲率唐军灭群雄,平东突厥、西域诸国,而创立起来的。李世民更是仰仗着府兵制度,将唐朝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府兵制度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并且,在北周时期被正式建立起来,在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唐朝更是得以发扬光大。 府兵制对于李世民来说,可谓前人留下的一柄尚方宝剑,帮助李世民开疆破土,巩固皇权一统天下。府兵制虽有“开国之功”,却未能长盛不衰。
在公元749年,府兵制宣告结束,更是在唐玄宗时期被废止。可是,助李世民一统天下的府兵制,为什么到了盛唐就不灵了?沿用了近两百年的府兵制到底是如何建起起来,又是如何从兴盛,到衰败,最后,走向灭亡的呢?
府兵制的创立与演变——早在唐朝建立之前,府兵制就已经创建。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汉族从周至两汉三国传统的上马为兵,下马为农的耕战三军制度变为纯耕种的农民,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 公元543年爆发的邙山之战使得西魏六万精兵溃败,从而激发了大将军宇文泰进行军队改革的决心。府兵制是以北魏的八部落制度为雏形开始创立,它最初以金字塔式为结构,由宇文泰、元欣、于谨、赵贵、李弼、李虎、独孤信、侯莫陈崇组成的八大柱国作为最高军事领导层。 府兵制基础兵力则来源于各地方武装,这主要在于邙山之败后,原有的兵农社会的分工形式被打破,为了快速充斥兵力,只得从民众中进行征兵活动。
归根结底,府兵制其实是西魏、北周迫于东魏、北齐强大压力之下而产生的。最初的府兵制度,以富农作为征兵对象,给予被征兵对象减免赋税、免除徭役的相应政策。 之所以,开始以富农作为征兵对象,那是因为府兵的简单刀、弓等装备是士兵本人自备的,只有大型武器是由政府提供。但尽管如此,征兵的速度仍然满足不了当时政府对于兵力的需求,后期,他们开始对寺庙的僧人和土地也进行了征用,足见证明这一点。
府兵制发展到隋朝时期,又得到一些改革,隋文帝利用府兵制与均田制协同发展,最终,使得府兵制度有了更为稳定的发展基础。但是,这样的改变也为府兵制未来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府兵制的兴盛与衰败——贞观时期,李世民对府兵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革。出于对唐朝周边地区安全性及战略用途的考量,他将原有的军府改为折冲府,数量共计634个,其中,士兵的主要职责是守护京城安全,以及轮流驻守边境要塞之地。 但是,在唐朝的府兵制度中,征兵对象仍然是较为富裕的农民。如果,需要调兵遣将,则需要皇上签发的敕书,以及兵部颁发的虎符。同时,为了避免地方将领滥权揽权,招兵为己所用,唐朝还特别制定了在战争结束之后,各地士兵的遣散政策,使得无战事无士兵。 可以说,在李世民统治时期,府兵制发展到了顶峰时代,大唐更以府兵制为傲。
府兵制度在战争频繁时期,的确起到了扩充兵力、丰富武装的作用,但是,随着战事的减少,社会逐渐趋于太平,府兵制度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代,由于战事减少,士兵无所事事,也不受重视,最后,甚至有士兵逃跑的情况出现。随着高宗、睿宗统治时期,社会奢靡,腐朽成风,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这也使得,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就此开始走向了衰败。 到了玄宗时代,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府兵制终于再也无力支撑,就此衰败成为历史。
天宝八载,鉴于军府无兵可交,遂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终于废止。此后,折冲府只有兵额和官员,既没有兵,也没有驮马、武器等各项军资。 府兵制在唐朝从兴盛到没落,使得在此制度下召集而来的士兵,也经历了从尊贵到卑微的角色演变。府兵制在唐初时期达到顶峰,使得士兵的地位也由此提升,开始是富农可以当兵,后来演变为只有王孙子弟才有资格参与征兵,再后来甚至发展成为“柱国子有白首不得进者”。
而之所以当兵成为唐初的荣耀之举,就在于所有士兵均给于田地和官位的授予,并且,免除赋税等,备受皇室重视。但是,随着府兵制的日益衰败士兵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这也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府兵制从产生到灭亡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演变,它曾是北周灭北齐致胜法宝也是助唐建国立业的“尚方宝剑”,更成为唐朝开疆扩土强大军力的推动器。但是由于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关系,均田制被破坏使得府兵制再没有了发展的基础,进而也随之土崩瓦解。 参考资料: 【《中国“军师旅团营”诞生记》、《府兵制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