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

渡汉江

宋之问〔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此诗前两句主要是追叙,描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往往只记住了这首诗的后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前两句是不可缺少的,他淡淡地交代了作者离家很久,离家很远,恐惧不安的心理背景。这首诗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感受。。

此诗作于公元706年(宋之问神龙二年)作者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种种复杂的情感一时间涌上心头,他将这种情感熔铸于笔端,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渡汉江》。

《渡汉江》,格律规整,表达的情感真挚动人,读来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是诗人在汉江边纠结、彷徨、忐忑的种种情感的融汇,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是这首诗真正的弦外之音。

宋之问在诗中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看出他害怕听到家人朋友受到自己牵连的不好消息。因为他是逃回的,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偷偷地从岭外逃回,这让他很不安。想当初,自己是何等的风光,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备受恩宠。可现如今呢,竟然成为贬谪逃回的人。这种巨大的心理的落差真的很难让宋之问接受,距离越近,心理落差反而越大,他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宋之问的《渡汉江》一诗传诵千百年经久不衰,有自身的艺术魅力,所以也让人们记住了宋之问这位诗人的名字。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的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宋之问的诗歌很有特点,以律诗见长,而且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