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扬是一个超级学霸,他曾在一年内学会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文和韩语四国语言。不仅如此,他还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四年教学计划的33门课程,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快毕业的学生。
他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
1.掌握底层知识
底层知识就是表面问题共同的深层次原因。而这些底层的思维和方法,被成甲称为“临界知识”,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为什么有些牛人跨界之后,依然可以再次成为牛人?因为他们掌握了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比如原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她长期以来保持一种分享的习惯,帮助别人一秒钟分辨那些原本非常混淆和模糊的事物。当她转型为风险投资人后,几乎不需要过渡期,入行就是专家,一年时间就打造出了业绩非常好的紫牛基金。而我们普通人很多时候,纠结于问题本身,热衷于学习技巧和方法,就像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却没有从根子出发,找寻到那个决定性因素。
在了解了“临界知识”或者说底层知识的概念后,我就想,营销和家庭教育的底层规律是否都是心理学?晨读中所列举的三个不听话的现象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能更有效地影响别人”,其实也就是如何与人沟通,应用的是否是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思考能力是否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底层知识?黄金思维圏理论是否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底层知识?这些疑问我希望能够早日找到答案。
2.坚持整体理解
整体理解是说,任何事物,它们之间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找到关联。
罗振宇说:“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怎么缝合?很简单,表达一次。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觉得特别好,收藏。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写一句话。就像我每天写罗曰一样,看完之后写一句,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就好比一块块散落的砖,必须通过我们的手将它搭建在一起,才能成为一栋具有使用价值的建筑。
整体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系统学习。比如,为了提升学习效率,整个4月我都在阅读如何提升学习效率的书籍,这些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阅读的认知,按照书中的方法,我尝试着拆书,尝试着做阅读笔记,尝试着在实践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可以说,这一个月的学习初步搭建起了我的阅读操作系统。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要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能,使用系统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个领域持续投入,获得多层次的表征,更容易成为高手。
3.学会巧妙自学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并不是在课堂中完成,而是通过自学。自学要掌握三个技巧:
一是类比。就是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比如我们画思维导图,就好比开通了连接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了,才会越来越畅通,越来越高效。
二是想像。很多名人都有通过想像受益的成功经验。想像相当于构造了个虚拟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安全的环境下通过对场景的想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重复新模式,使之成为我们的习惯,并最终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
三是转述。也就是分享。据说,一项知识如果你和人分享三次,就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且终身不忘。把你学到的,总结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识传递出去,分享给你身边的人。分享可以有很多种形式,饭桌上的闲谈,会议发言,文字表达……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