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团”之旅继续前行,离开风景如画的瑶里,途经最美观枫小村石城,还看到了中国最圆村庄菊径村,我们再次回到了繁华的景德镇。
在景德镇的最后一天,我们前往古窑民俗博览区和御窑厂博物馆参观,深度解密瓷都最初的面貌。
御窑厂遗址让我倍感心酸,五百多年薪火不熄的官窑作坊如今只留给我们一些残存的瓷片,还有关于窑神童宾的传说。
让我更加震撼的是在古窑民俗博览区看到的各个时期各种各样的窑型,比如清代的鸭蛋窑、宋代的龙窑、元朝的馒头窑、明朝的葫芦窑等,而让这些窑焕发无限光辉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冶瓷工匠。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有几处工作作坊,完全按照古代制瓷工序,还原了制瓷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看似简单,却极度考验工匠的技艺和耐性。
比如“挖足”这个步骤,是需要将已经成型的碗底挖空,使瓷器更加轻便美观。
我看到老师傅拿起木棍,摇动旋转的转盘达到一定的速度,再将要处理的碗倒扣在转盘的模具上,拿起特制的挖足刀片,轻轻靠在碗底,瞬间刀落泥飞,碗底逐渐凹陷,老师傅再不断调整角度,削掉那些多余的泥屑,等到转盘慢下来时,一个碗底刚刚削好。
如此这般,不断重复,老师傅眼前不一会儿就排满了已经加工好的成品,等待下一个工序的师傅进行再次修饰。
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凡是有一点出差错,整道工序就不能一气呵成了。比如,下刀的力度稍重,碗底可能会破解,稍轻,又会刮得不透。转盘速度过快,修饰的力度会过种,而速度慢了,则不能正好做完全部工序。所以,一切必须恰到好处,不快不慢,不重不轻,这又是多少次的经验才能换来的精准?
这,就是匠心。
除了“挖足”,其他工序也同样如此,比如拉坯,比如描画,所以,在冶瓷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十分严谨,由专业人员操作。也因为工序对工匠的要求很苛刻,所以冶瓷工人终身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将他负责的工序技艺做得精益求精。这样,在这些充满匠心的工人的打磨之下,一撮泥土,最终变成精美的瓷器,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让世界认识CHINA,中国因瓷而名!
制瓷如此,人生更是如此,踏踏实实做好面前的每一件事,便是对匠心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