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一个新玩具——switch,以及“硬盒游戏”的Labo。早就听说过任天堂招聘游戏设计师的梗,据说面试刷掉很多资深玩家,录取了一位木匠。当时就在想,招木匠不会就是为了开发Labo吧?当然,这个梗的本意不是在Labo,而是说任天堂的理念里把玩游戏和做游戏区分开来,做游戏不一定要会玩游戏,而是有更广泛的兴趣和特长,这些兴趣爱好让你更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从而有更多的灵感用于游戏设计。
这大概就是任天堂的产品总是创新得如此出色的原因吧:更多的游戏经历让设计师了解用户习惯和现有成熟设计模式,降低试错成本,但如果要创新,往往需要各个不同领域出色的大脑,跳出行业的思维惯性,碰撞出创新的火花。switch是一款创新得非常成功的产品,是第一款打通了掌机和家用主机界限的游戏机,让手柄变得可以拆卸和拼装,不得不佩服设计师脑洞之大。Labo也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创新产品。
早在去年,Labo的预告片就火遍了游戏圈,算是近年看到过玩家反响最大的预告片了,可以看出它的创新形式真的让人大开眼界。Labo打破了次元壁,让玩家用双手制作出玩具模型,然后让模型与switch屏幕结合起来进行游戏。可以理解为,任天堂让玩家自己动手做了个游戏外设。当时看到预告片,注意力都被纸盒吸引了,我以为Labo的重点在于DIY,直到我买了一个亲自玩耍,才发现DIY只是Labo的一小部分,亲自玩耍Labo,带给了我远胜于预告片的惊喜。
Labo产品体验分为三个部分:make,play,discover。make是制作玩具的教程;play是完成模型后,连接游戏机进行游戏;discover相当于课程,教你玩具的玩法以及制作原理。我买了五件套,目前做了其中三件:钢琴、摩托车和遥控车。
最初,我以为钢琴只是拼出一个玩具钢琴,然而真正到了play和discover环节,我发现钢琴不仅可以弹钢琴,还可以让琴键变成猫咪和大叔!猫咪唱不同音高的喵喵,地中海大叔用大叔嗓唱歌而且唱久了还会咳嗽,这设定太萌了吧!我发现除了钢琴模式之外还有个studio模式,3个不同的旋钮分别改变琴键的波形、音量、混响,你可以调出想要的声音,录制成你的音乐作品。当然这不算什么,厉害的是,钢琴上面有一个纸片插槽,插入波形,是可以识别出来并生成波形对应的音色的,如果你想演奏小提琴的音色,按照小提琴的声音波形剪纸插入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随便剪个爱心或者皮卡丘,钢琴会识别出爱心和皮卡丘的轮廓,转化为音色!除了任意调整音色之外,studio还可以演奏打击乐!打击乐卡片里的洞洞决定哪一拍演奏哪个音色,抠成你想要的节奏型,跟波形一样插入钢琴,就能听到鼓声了。
光在play这个环节,内容就丰富得超出我想象了。而在discover环节,我又被深深震撼了——我终于明白了一个纸盒子钢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原来,决定性工具就是任天堂特质的贴纸和手柄的红外感应器。当琴键按下时,红外线会看到琴键底部的贴纸,从而转化为播放某个声音的信号。红外线之所以能看到贴纸,是因为贴纸被特殊制作成能够垂直反射光线的效果,这样手柄发出去的光线就能原路返回到手柄的接收器。而旋钮只所以能通过旋转调节波形、混响,也是因为三个旋钮分别贴了不同的贴纸。
discover的教学形式也给steam在线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榜样。教学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有三个性格各异的角色:自恋且自带槽点的博士,天真的小朋友,和知性的小姐姐。我超喜欢博士啊!作为教学团队的槽点担当,对话里很多笑料都是围绕博士展开的!比如博士拿出钢琴的波形DIY模板(类似方形),问看起来像什么,然后给用户的选项里面,其中一个是“有点像博士”(博士的脸是方的),我选择了这个以后,博士会受到深深的打击:“我有那么方吗?”。在遥控车的教学里,车可以用红外线看到黑暗中的物品。最后,车在黑暗餐具柜里用红外线看到了博士的脸,学员们大叫:“鬼啊!”,博士再次受到深深的打击:“我哪里像鬼了?”
除了性格生动的虚拟老师引导你学习,课程里还加入了非常多的视频。Labo暂时还没有汉化,但是我理解课程内容毫无困难,因为哪怕不看字,只看视频都能学懂!而文字的用途,除了是对教学的讲解,还起到了趣味调剂的作用,就如同上文提到的博士的梗,对话里的笑料真的很多!
除了钢琴以外,我还做了摩托车和遥控车。其实给我最大惊喜的还是钢琴,其他两个相比起来没有那种惊艳的感觉了。遥控车是新手向的,其他玩具都要5张以上纸板来拼,而遥控车只需要一张纸板。它的原理是把手柄插在遥控车两侧,通过遥控手柄震动,来控制小车移动的方向。然而,这个玩具不止这么简单,最让我吃惊的是,它会自动寻路!只要把贴着贴纸的路标放在遥控车眼前,开启自动按钮,遥控车就能自动走到路标跟前。拓展的玩法还有把路标用钓鱼竿钓在遥控车眼前随意移动,遥控车就会像猫咪围着小鱼干打转一样跟随着路标。
摩托车相当于是动手拼了一个赛车游戏外设,通过手柄的螺旋仪来控制赛车移动方向。玩法上没有太大惊艳的地方,但是操作体验真的很爽!
五件套里还有两件没有开始组装,最近一直沉迷塞尔达旷野之息,忽略了Labo……回头来补!
说回steam教育,真的觉得任天堂为未来孩子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榜样,作为一个大人,都深深地被吸引并且真的学到东西。通过动手做钢琴,能学会红外线、震动发声原理、音高、音色、音量的决定因素等等;除了充分满足对科学的好奇心,Labo还能培养玩家对艺术的兴趣。钢琴的studio模式鼓励玩家自己创作音乐,discover专门有一节艺术课,引导玩家用各种有趣的方式装饰自己的玩具模型:比如将树叶贴满屋顶,给遥控车装上不同的头,把它变成大象或卡车。教学中还把一些禁令做得非常生动,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条禁令是不能剪破纸盒子,那样光线进来后,会干扰红外线对信号的识别。教学里给了个例子,是有人错误地给小房子剪出了窗户,导致无法进行游戏。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要封掉窗户,而任天堂给出了一个拍案叫绝的答案——给窗户装上窗帘。我看到这个答案特别感动,突然觉得科学如此有温度,错误并不可怕,用有爱的方式去弥补错误,就能创作出新的艺术品。
discover模式里面还有一个类似彩蛋的功能,就是界面上有一个下水道井盖,点击掀开井盖,就进入了……编程的世界!在这里,五个玩具不是孤立的,你可以用编程思想去自由控制玩具之间的逻辑,比如伸缩钓鱼竿来控制遥控车走路等。
最初因为觉得Labo打破次元壁,出于好奇买回家当作纸箱DIY来玩,拼完发现里面的玩法比我想象中的更多,最后在课程环节,感受到Labo真正的魅力,那么多井盖下的秘密可以挖掘,那么多脑洞大开的创意颠覆我的想象。如果未来的孩子都用这样的方式开展启蒙教育,不仅收获一个有趣快乐的童年,还能激发对各类学科知识的兴趣:他们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掌握各种科学知识点;对DIY拼装感兴趣的,未来可能就会成为机械工程师;对钢琴studio感兴趣的,可能有一天会制作出专业的编曲作品……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任天堂充分证实的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