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16.5.13
电影看了两遍,原著读了数个来回。一定不只是我对这个故事爱不释手。
先看原著再看电影,难免有先入为主之嫌,好在徐静蕾的表现手段够强,很容易就让人喜欢。色彩、明暗、背景音乐都渲染得刚刚好:作家的屋子里,昏暗的灯光落在线装书本上,无暇的白玫瑰映在明亮的纯色飘窗上;女学生的屋子里,苹果的残骸似乎因着作家的离去才日益腐朽,用连续的特写来不断强调女学生的心也在日益枯萎…很多画面都可以直接从视频里截图保存,美得像是精心选取角度光线拍摄出的优秀作品。而《琵琶语》本身也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曲子,充满了代入感:静坐喝茶,燎燎香烟,往事和情绪一起缓缓沉淀。
从书到影像,故事背景也从西方搬到东方。读评论,看到有人提到北京味太浓是种缺憾,个人不以为然。
我想有比北京,也就是那时候的北平,更加适合交代发生这样一个故事的吗?才华横溢的男作家,不谙世事的女学生,风月场上一群富有又不乏修养的上层人士。原著里的仆人以民国的管家出现,男爵变成高大英俊的军官,两人在北平的舞场再遇,倒让人想起了民国时期北京交际场上的名媛陆小曼,本身就是一道风景…除开民国也正是一个充满了风韵和趣味的年代,这样的转换,从大的方向来看,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强调和渲染,这比原著照搬更有意义。试想若是剧组驻扎海外,又该如何选角和进行语言转换,不贴切的融合只会造就一部不洋不中的片子。既然是改编,就该允许一些自己的风格,纯粹的风格----只要总体仍旧圆满和谐。我想导演必然也是文艺十足,又或许同我一样,恰好爱极了那一段更替动荡的中国历史。
而关于选角,这是我觉得不足的地方。
个人算是喜欢徐静蕾,看过她几乎所有的片子,无论是她参演的还是导演的,是有才华也有演技的人。然而这个角色跟她却并不匹配。
徐静蕾并不难看,但她的长相不属于很美的那一类。原著里多次说,女主角是长得非常之美的。“所有人都骄纵我,宠爱我,大家都对我好——只有你,只有你把我忘得干干净净,只有你,只有你从来也没认出我!”少年的女主平凡朴素,而经历了生子和一系列转折,她变成了一个女人。她是妩媚娇羞,艳丽动人的,这也是原文直接的交待。很多人爱她,愿意供养她和她的孩子,甚至愿意原谅包容她的一切行为娶她。世人都无法抗拒美的事物。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被所有人包容原谅世俗眼光里的罪恶行为,而在这里就像她自己所言——出卖了自己,那这个人首先必须美的惊心动魄,让人说不出半个“不”字来。而反观生活经验里的亦是如此,大多数美好浪漫或不可思议的故事,若要空降发生在一个姑娘身上,都会有绝对完美的气质容颜做背景,毕竟大多数平凡的人只能过着平凡的生活。可以想象一次聚会,被注意到的首先应该是最美的那个人,或者是最有气质、别具一格的人,也唯有这样故事才显得精彩飘渺,有不同于日常琐碎生活的美感。
而在我眼里漂亮和美又是不太一样的概念,很难描述。举例来说,影星里,可以说赵丽颖、杨紫或者陈妍希,她们是漂亮的,但是张柏芝、李若彤或者舒淇,她们却是可以称作美的。这种容颜有让人惊叹到沉寂的力量,想要夸都无从说起,你也说不出到底是哪里就是不太一样。我想电影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很美的人。
关于女主,我想起来几年前看《危险关系》,这部电影也是由西方著作改编,并没大火却让我印象深刻。故事的年代大抵相似,最难忘的是身着旗袍,头发盘起,五官美的没有瑕疵的张柏芝。无论是举着香槟杯站在夕阳里的轮廓,还是穿着白纱裙蜷缩在大床上痛苦的表情,眼角眉梢都是戏,充满了震慑人的力量。即使后来的行为有些极端偏激,也让人有理解和心痛的情愫。如果电影里的女主更美,或许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而心生感慨。无论是“红颜薄命”还是“红颜祸水”,极致美丽的事物,总是轻易变成永恒的话题。
而关于男主,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形象竟是毕加索。他们的共性便是,具艺术家的天分才华和公子哥的风流浪漫于一身,对爱情专注却不专一,女人更像是创作的灵感。早年看过一段描述毕加索和女人的文章,大抵是说是他最爱深情地看着对方,眼睛很大很深邃,就是一汪让人沦陷的湖水。原文描述作家和女主对视的眼神,或者是看所有女人的眼神,正是和毕加索如出一辙。而这里的姜文,却与这样一个形象略有出入。其实这个角色本身就难以选择,演员必须要有书卷气和艺术气息,又要有放荡不羁和浪漫迷人的一面。
当红的男影星,很多面貌足够英俊,却无法表现才华横溢的自负感。有些有书卷文雅的气质,却又略显呆板,无法像男主那样能够扮演好熟稔巧妙地游走在女人中间的角色。姜文应该是后者,或者两个方面的表现力都有,却不足。简单通俗地说,我以为书中所塑造的男主,应该是能让女性一眼看到便会喜欢,了解后更为之沉迷的人,但是看完电影我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而在看完书以后我着实研究了很久,对那个人的生活以后那个人到底是不是茨威格本人充满了好奇…这大概也是女主如此深情的原因吧,这样的男人本身就是充满了危险和美感的少有人物,生动地演出来都难,何况真正遇到一个,很难不为之动容。
旁白的声音,似乎也有欠缺。这是一封充满了爱意却又充满了叹息的信,总的基调,应该是沉寂低沉的。而徐静蕾的声音偏于欢快清脆,在我看来如果换成周迅或者汤唯的声音,声音略低沉沙哑,更能让人沉浸在女主感伤曲折的故事里,缓缓地诉说,一半是回忆,一般是叹息。
不谈原著,这本身仍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很多人对原著不甚了解或者根本没有读过原著的,仍觉得电影情节饱满生动,印象深刻,催人泪下,于是在看完电影后找出原著来读。读完原著,可能会发现有些不足,虽然情节和画面处理得都很完美,有些人物的转换塑造却不够生动贴切。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人们了解了艺术,又反过来把生活经营成艺术里的模样。所以许多人有喜好美好而又虚无缥缈的事物的天性,这也许就是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所欠缺的,不够美和精彩到让人震慑沉浸,因而留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