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戏Sir一直按着没聊。
《好莱坞往事》。
上映消息不明朗,Sir不希望影响毒饭们大银幕观看的兴致。
即使如此。
电影外依然风波不断。
首先是评价:目前豆瓣7.3,在他导演的长片中名列倒数第一。
其次争议:对李小龙的刻画,还有电影前半段的“沉闷”。
当然。
被感动的影迷还是大有人在。
这封号称是“好莱坞第一鬼才写给好莱坞的情书”,到底是怎么表白的?
看片之前,Sir觉得有必要先了解他的“情史”——
《昆汀·塔伦蒂诺的二十一年》
QT8: The First Eight
Sir更喜欢它的英文译名:
The First Eight,指代“前八部”。
众所周知,这是昆汀立过的flag——
拍完十部电影就退休。
把《杀死比尔》上下集看作一部,从《落水狗》到《八恶人》,一共八部。
纪录片最后谈到的、当时还在拍摄中的《好莱坞往事》,是第九部。
关于昆汀的纪录片很多。
Sir为什么单独把这部拿出来讲?
因为它抓住了昆汀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条线索:时间。
如果以十部为标准,昆汀作为电影导演的艺术生命已经到达晚年。
如今谈昆汀是谈什么?
不再是作品、技巧、故事。
而是在庞杂的影像中寻找,那些个人的,岁月留下的痕迹。
之于昆汀,也之于我们。
所以,纪录片不止聚焦昆汀。
还请来不少被这狂人改变一生的嘉宾:
Sir想通过这部纪录片,回答许多人,无论是影迷还是路人,都会关注的两个问题 :
为什么曾经许多人会觉得《低俗小说》《无耻混蛋》爽到爆炸?
为什么如今人们觉得《好莱坞往事》乏善可陈?
看到最后,你会意识到:
这两个问题,共享同一个答案。
迷影导演
不熟悉昆汀的人,提到他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暴力血腥恋足癖。
更熟悉昆汀一点的人,想到他的第一反应才是——
迷影导演。
尽管野路子出身,但昆汀对电影爱得深沉。
有一句名言:
只要你足够爱电影
你就可以拍一部好的
△ Sir本人自译
不只是兴趣。
更关乎他的成长背景。
他是在昌盛的视觉文化里生长起来的一代。
一段逸事。
昆汀小时候在家里说脏话。母亲批评他,而他辩解:不是我!是这些角色!他们就是这么说话的!
瞧这小孩机灵的。
但Sir知道,狡辩之下也有实话的成分——
昆汀同时活在两个世界。
荧幕上虚构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同等重要。
出身底层,他没读过大学。
声名鹊起以后,他在1994年的纪录片《好莱坞奇才昆汀·塔伦蒂诺》里,就重返曾经打工过的影像店,还和店主以及曾经的同事一起接受了采访。
同事回忆起:
顾客来店里问一些冷门电影
我一般会说出年份、导演或者主演
而昆汀会接着说 谁是配角
谁是摄影师
谁是编剧
他还会表演其中的段落
连台词都能倒背如流 这就是我和他的差距
△《好莱坞奇才昆汀·塔伦蒂诺》
没有影迷会不喜欢这时候的昆汀。
因为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份子。
即使凭借《低俗小说》折桂戛纳后,他还是以影迷自居,而和正儿八经的好莱坞导演“划清界限”。
不害臊地说,Sir看他自我描述的时候,就像是看到活生生的我自己:
想想那些电影骨灰粉 他们对电影热爱至极
满怀爱与热情 对电影奉献了极多的时间和金钱
终身作为电影的拥趸
他们除了收集电影海报和碟片
并没有太多表达爱的方式
但有一样他们能炫耀的
就是他们的观点 非常成熟的观点
但在好莱坞你会发现 那里的人不敢对电影下定论
他们想让别人告诉自己
哪些电影好看 哪些不好看
而我呢 一个资深影迷
我的观点就是王道 我不在乎你是否认同
如果我认为我是对的 我会把任何人辩得无言以对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写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角色,昆汀好像没有什么经验来自于生活本身。
出演《落水狗》《低俗小说》的哈维·凯特尔,也曾误解他的灵感来源是他父亲的朋友,或是自己的兄弟或叔叔。
实际上,昆汀几乎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看过的电影。
出生前父母就分居了,他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兄弟姐妹也没人在黑道上混。《落水狗》里的那一套江湖兄弟情谊,他照搬自《越战创伤》里的战友情。
不藏私,不避讳,他在镜头前“自我揭发”。
和那些被曝抄袭还用“致敬”当借口的创作者不同,他直白地说:
我到处盗窃,伟大的艺术家往往如此。
他们从不致敬。
但他也对这些感染、启发过他的电影如数家珍。
然而,作为他灵感源泉、被他充满爱意地提起的电影,往往并不是什么“影史经典”、豆瓣top250。
很多影迷眼里,要么觉得这些片太主流、逼格不足、耻于列入十佳。
要么会觉得它们太冷门、太边缘、真·b级制作。
比如,提到理查·基尔,这个对他影响巨大的演员。昆汀不提《一级恐惧》,不提《芝加哥》,不提评分9.3哭倒千万人的《忠犬八公的故事》。
唯独,提了一部7.5分的《断了气》。全豆瓣只有347个人标记。
有一天 我走进一家电影院
发现了这部满足了我所有癖好的电影
理查·基尔演的这个角色一点不讨喜
而你还是对他有感情
我喜欢这种模棱两可
与其说他不分好坏,不如说他独特的视角,总能在小制作里发现闪光之处。
正如《落水狗》里他写的台词:
“一定要记住那些细节部分,那才是关键之处。”
漫画书与电视机
恰是这种对于流行文化、边缘文化的强大包容,让昆汀成为了一个“非典型导演”。
一个超脱于鄙视链的影迷和创作者。
前阵子,马丁·斯科塞斯为漫威电影霸占电影院而痛心疾首。不惜撰写长文,字字泣血。
“漫威电影在我看来似乎和主题公园更为接近。”“光是写下这些就让我很伤心。”
这是一个资深的电影人对于娱乐至死的时代的抵抗,为艺术电影发出的悲哀的挽歌。
昆汀不一样。
当得知《美国队长》里冬兵墓前的对话,致敬了《低俗小说》时,他看起来乐不可支:
事实上 我是看漫威的漫画长大的
当时的漫威宇宙还没有成为一个电影宇宙
只是斯坦·李、杰克·科比、罗伊·托马斯的宇宙
所以突然间 我的宇宙被引用在漫威的电影宇宙里
这让我感觉很好
△《BBC 造就我的电影:昆汀·塔伦蒂诺》Sir本人自译
不只漫威。
你几乎可以在所有爆款流行作品里看见昆汀的影子。
《辛普森一家》的暴力展现——
《功夫熊猫》用了《杀死比尔2》的梗——
昆汀统统买帐,表示:
他们帮了我一个大忙
他们帮我保持和流行文化的关联性
这是无价的
作为一种艺术,电影是幸运的。
在每个年代,都有人担心脆弱的它会被更流行的媒介取代。
在马丁·斯科塞斯控诉漫威之前,是以戈达尔为首的新浪潮艺术电影导演。
戈达尔的《小电影盛衰记》反映的就是80年代的电影,在电视文化的冲击下艰难生存的景象。
△ 1986年《小电影盛衰记》
但昆汀不仅是看电影长大的,他也是看漫画、看电视长大的。
他喜欢的电视喜剧Moesha,豆瓣上一个评分都没有。声画组合像上世纪的牙买加MTV。
这让Sir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或许,昆汀也会爱上抖音沙雕视频?
他拍处女作《落水狗》的钱,就部分来源于自己在电视剧《金发女郎》里客串“猫王”的演出费。
△ 被圈出来的就是昆汀本人
《低俗小说》中,也有一个小男孩,是他本人的化身。
一个人坐在硕大的客厅里
只有电视做他的朋友
昆汀就是那个男孩
看起来很孤独,但他眼前的世界很热闹,每天都有好戏上演。
被这种热闹的想象力滋养长大,看到电视、漫画,他的反应不是敌对、不是鄙视、不是冰冷的术语。
而是同根同源的亲切感。
文化学者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说过:后现代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传统定义里的,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的混合。
简单说——你将分不清楚什么叫阳春白雪,什么叫下里巴人。
暴力和性,是昆汀作品永远的主旋律。
低俗吗?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欧洲最古老、逼格最高的那些艺术电影节里提名拿奖,拿到手软。
拍出来的效果,也能获得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喜爱(不只是专业的影迷和影评人)。
你能说清它们是商业还是艺术,属于电影节还是爆米花?
人们爱昆汀,就是因为他从不因为艺术而抵制热闹,从不因为高雅而放逐低俗。
从前,有个好莱坞
这样一个看起来永远年轻,永远开放,永远融合甚至超越于潮流的导演。
他,也会老吗?
事实上,在第八部作品《八恶人》之后,昆汀的日子颇不好过。
主要是因为2017年爆发的Metoo运动,核心人物——影业大亨哈维·韦恩斯坦。从1994年的《低俗小说》开始,到《无耻混蛋》《八恶人》,昆汀和他是多年好友兼合作对象。
《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女主演乌玛·瑟曼,也是公认的昆汀的缪斯,指控韦恩斯坦对她施加性骚扰。
此外,她更把矛头指向昆汀本人。
原话是,在拍摄《杀死比尔》时,昆汀“差点杀死她”。
制作在Metoo事件之后,《昆汀·塔伦蒂诺的21年》不得不直面这个棘手的话题。
乌玛·瑟曼本人当然没有接受纪录片的采访。
而昆汀本人也不寻常地在片中缺席。
不像在过往的纪录片里,他总是热衷在镜头前夸夸其谈。
制作者好像希望争议双方的不在场,可以创造一种较为平衡的讨论环境。
花絮资料证明,《杀死比尔》拍摄期间,两人的相处一度算得上是其乐融融。
然而很快,事故发生了。
乌玛·瑟曼在拍摄一场汽车追逐戏时,昆汀拒绝了她使用替身的要求。
结果乌玛·瑟曼遭受脑震荡,脖子和膝盖都留下了永久性创伤。
更糟糕的是——
当乌玛·瑟曼向制片人索要事故的视频记录时,她被拒绝了。
事情被揭露后,昆汀反复道歉。
为韦恩斯坦——
我知道很多,我做的远远不够。不只是普通的流言、八卦,而且不是二手消息,我知道他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我希望我能为我所听到的负责,如果那时我做了本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我本就不应该与他合作。……我所做的是忽视已发生的事情,把那些当作轻度不良行为。我现在说任何话听起来都会像是很烂的借口。
为自己——
这件事让人心碎。
这不只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悔恨,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悔恨。
但正如乌玛·瑟曼所说,从车祸到试图掩盖事故,这一切都“不可原谅”。
导演和缪斯分道扬镳。
面临超过100桩性骚扰的指控以及一起强奸案审讯,韦恩斯坦也在Metoo运动中被彻底击沉。
好莱坞从此进入了后·韦恩斯坦时代。
《好莱坞往事》,就是昆汀在脱离韦恩斯坦合作框架后的第一部作品。
港译更接近于直译——“从前,有个好莱坞”。
唏嘘又神秘。
那是个怎样的好莱坞?
片子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主角是小李子饰演的影星里克,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特技演员克里夫。
戏里戏外相互照应,是两个好莱坞时代的结束。
戏里的60年代末,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即将过去。
昆汀用意式西部片的崛起,来暗示美国本土电影遭遇威胁。失意的影星里克,是整个好莱坞的化身。
(现实中,昆汀是意式西部片的死忠粉。《被解救的姜戈》就致敬了意式西部片名作《姜戈》。)
戏外的21世纪10年代末,韦恩斯坦的统治走向终结,旧时代的秩序土崩瓦解。
此外,流媒体在发展,逐渐取代大银幕、DVD。
观众在逐渐远离昆汀成长的文化环境。
《好莱坞往事》里提到的影片影星,埋下的人物关系,影射的八卦传闻,在新一代的眼里已经是“时代的眼泪”。
现实与影像形成了互文。
在某些角度里,旧时代金光璀璨,充满着后来者无法匹敌的创造力。
在某些角度里,旧时代乌烟瘴气,满足着部分人见不得光的欲望。
但无论是在哪一个版本里,“旧时代”都已经走向结束。
曾经——“你看,那是好莱坞!”
这是潮流。
如今——“从前,有个好莱坞。”
所谓,“往事”。
这就是时间在昆汀身上留下的痕迹——
岁月磨平了他某些狂傲和不恭。
然而岁月也回赠他一份礼物,将那些对影像的挚爱,沉淀成对生活的尊重。
因此,我们能看到《好莱坞往事》里(轻微剧透预警):
后半段,昆汀依然丝毫不加节制地展示暴力和血腥。
但面对那段真正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残暴往事。
他却给出极致浪漫、温暖的结局。
他变了吗?
当然变了。
再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也会来到读不懂流行语、看不懂热搜的一天。
所以有些人觉得,昆汀变得没有那么有趣了。
不再是那个最土潮、最酷炫的电影狂人了。
虽然他还是让美女不断地把脚怼在你眼前。
但另一方面,Sir又觉得,昆汀好像是有意而为之——
因为“有趣”,对于他来说,本应该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
只是,在说“再见”的时候,他选择省下一点血浆和子弹。
而把光影留给回忆里加州金灿灿的阳光,绵延的公路。
偶然出现的广告牌和电影院。
昆汀总是这么鬼才,这么话唠,这么有热情和机锋。以至于从前他的纪录片标题,都叫“Hollywood Boy Wonder”,好莱坞的奇迹男孩。
我们总会忽略,1963年生的昆汀,也已经接近花甲之年了。
《昆汀·塔伦蒂诺的21年》里最触动Sir的一段,还是昆汀在《无耻混蛋》片场的花絮。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让我们再拍一段。
角落里传来:为什么?
而他拖长了音调,唱道:
因为我们爱拍电影
就是这么一个单纯的理由。
从不变。
曾经不止一次说“拍了十部电影就退休”,而充满怀旧情绪的《好莱坞往事》已经是他的第九部。
他还会继续拍吗?还会拍几部?
Sir唯一知道的是:
我们还不想这么早和他说再见。
不想这么早承认,我们爱过、热血过、疯狂过的故事。
已经成为了读不懂的往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