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高质量沟通》: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笔记1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对于来自父母的信息的接收,接受最多的是父母的情绪,其次是父母的行为,最后才是父母的语言。
所以,在亲子沟通中,孩子感知最多、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情绪传递出来的信息素,这些信息素一般是通过身体语言、微表情等“非言语类”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这样说:
父母的情绪水平决定了孩子的心理防御水平。
同样的,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能否察觉孩子的情绪,能否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看到语言背后的需要,也决定了亲子沟通的质量。
造成亲子关系凝滞的重要原因:父母太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故而对孩子的需要表现出麻木的状态。
孩子天生忠诚于父母,这是孩子的天性。在青春期,很多孩子看上去叛逆,也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但是孩子深层次的对父母的依恋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情绪是沟通中的重大的课题。99%的无效沟通,都源于情绪的裂变。并且,还有研究显示:在影响沟通结果的内容里,只有30%是沟通的具体内容,其余70%均来自沟通者的情绪。
情绪一般有累积的过程。当情绪一直积累,就会在情绪池中引起发酵、裂变,最终在某一时刻产生爆发。
孩子的情绪,来自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挫败感。
一个人的内心戏越多,就越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越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对于行为,我们不要评判对错,而要看到它的合理性。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情绪引发的行为,其背后支撑的是人格,而人格,是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家长:不要总看到孩子如何错了,而更应该看到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总是漠视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批判,甚至还因为孩子的情绪激发了自己的情绪,那么家庭大战的上演,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同频是决定沟通质量的基础。
想要实现同频,就要先放下各种评判。
如果父母带着评判,势必会产生相应的不满情绪,然后很可能会将这种情绪转化为直接的攻击,比如指责、怒吼、辱骂等,进而使亲子之间的沟通无效,矛盾升级。
但反之,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拒绝背后的情绪,以此为镜像,反省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否引发了孩子的情绪,或者造成了什么误会,并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进行沟通,那么很可能会消除彼此的误会,化解情绪,更不会将孩子原本的一片好心演变为一场家庭战争。
“好”的父母,能做一个稳定的“容器”,能够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更有建设性的能量重新输出给孩子,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
父母需要不断地察觉自己的评判性思维,尽量放下对孩子的各种是非对错的评判,这样才能不断地成长,并与孩子同频沟通。
与孩子产生争论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在这时给孩子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