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看到一个公众号看到一个高考誓师大会的视频,是让一群孩子站在同一条线上并排而立。然后共有6个问题,每个明星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考生有描述中的情况,可以往前到下一个阶段。分别是
你的父母有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吗?
父母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吗?
父母是否让你学习一门功课以外的特长并且现在仍然保持一定的水准?
有被父母带着一次以上的出国经历?
有承诺过让你出国留学?
父母一直以你为骄傲,并在亲戚面前炫耀你。
整个过程中,一批批的学生在往前进,有先超前的,有反超的,甚至有一些到最后仍然留在原地。不知道学生在过程中有什么感想,但作为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家长,我深感恐慌。
我相信,父母都一定不希望在这样的境遇中,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在原地的那一个。那么,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还能做什么吗?
1
不平等还是不平均,怎么教给孩子?
自从身边的朋友升级成宝妈,又升级成带孩子学习的妈妈,总是听到人们谈论世界的不公平。
苏州一个小学里一百多位博士家长,轮番亲自给孩子的班级上课,而有的孩子想要得到高中毕业升学的机会都要看家里的条件是否许可。
但,我很认同李笑来老师的观点,我们所谓的不公平,如果更客观的来看,可能更适合说是“不平均”。
因为不平等可能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人在山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不同的情况,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基于自我位置的看法,并且人的看法会随着境遇改变。
而且,这样告诉孩子,会让孩子从心里萌生一种怨气的种子。
最好的方法是告诉孩子,我们社会上各种资源分配上的不平均,因此努力才更具有意义。
这是让孩子产生打破这种不平均的勇气和意念。
2
我们是别人的原生家庭,不要让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
提到一个人的教育,个性方面,我们不得不忽视一个问题就是原生家庭。
2016年,哈佛大学教授帕特南在他的书《我们的孩子》中提到,父母所处的阶层对下一代的影响远超我们的设想。这种影响往往不单纯表现在金钱上,还包括稳定的婚姻(安全感)、充裕的时间(陪伴)、强大的社会关系网(资源)、父母的教育学识(眼界)等等。阶层的进阶,更像是一场家族代际之间的接力赛。(来自阅读第一)
可以说,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名贵的学习班,不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不是班上都是富二代,而是你。尤其是夫妻和亲子关系。
《欢乐颂》的中的白骨精樊胜美,想要努力突破自己的阶层。然而她糟糕的原生家庭不仅不能给她提供通道,甚至成为她积极进取的绊脚石。因此,只能考虑通过不切实际的“嫁入豪门”这一想法达到她的目的,因此只能被富二代玩弄于鼓掌之中。
我曾经租房时,跟即将走的那个姑娘有过一点交情。她人很热情率真。聊天中提到跟男友的吵架,说到动情处竟然透露出曾经父母给她带来深深的心灵伤害。她说,“尽量以后还是不能吵架,因为吵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真的太大了。我印象中的爸妈,就是从我小时候吵到的。”她对吵架有很深的心理阴影。
因此,自我的努力需要终身去实践,给孩子造就一个温和的环境起码是可以立即做到的。
而这只在于你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且转变自己的观念。
不要让自己这一辈的悲剧再在孩子身上重演。
3
与孩子平等沟通,首先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其次才是孩子,姐姐,哥哥……
教育孩子是个很艰深的课题。相信对很多初为人母的甚至做家长很久的人,自己都属于小学阶段。关于教育的日常手段,有两种说法,“惩罚法”还是“奖励法”。
在TED舞台做过分享的卡罗德威克教授基于科学研究,曾提倡教育还是用鼓励法,但是需要鼓励的更有技巧。
她告诉父母,不应该以结果为导向赞美孩子,而应该赞扬他们参与的过程,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进步,他们的坚韧不拔。
然而,其实这仍然是一种“家长”角度的沟通。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我们与身边环境应该尽可能建立“横向关系”而非“纵向关系”。所谓横向关系,就是伙伴关系。而纵向关系,就是有控制和被控制,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比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个例子,自己和上司之间的关系,如果看成是纵向关系,上司给自己一项不合理的指示,自己执行过程中失败了,我们很容易就会把这种失败归因于上司,而自己则跳出责任的链条。这是非常不好的关系。应该看成是横向的关系。那么在上司提出不合理的指示时,我们有责任给予提醒和纠正,然后一起将工作往好的方向推进。
只有这样,才不会时时处处希望得到夸奖,不会因为一个眼神,一句批评内心愤懑不已。
而且,只有横向关系才能把孩子放在和自己一样的位置,尊重他作为独立的人格去平等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自尊的满足感。
芒果台的《少年说》,一个小女孩在节目中声泪俱下的提到父亲对她和妹妹的冲突处理很伤她心。因为父亲每次在看到两人冲突时,不问青红皂白,就去批评姐姐而不是妹妹。并且,拿出的永远都是这样的理由“她还小”。
可其实,她也还只是一个孩子。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她感受到爱被无视和剥夺,更让她感受不到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足够尊重。爸爸甚至提出孔融让梨的故事证明她应该让妹妹一些。
但父亲并没有Get到她在意的点。
她在意的仅仅是,父亲能把她当一个真正的需要公平对待的“人”去看到,在遇到冲突时,问问原因,再去行使他的评判和责备。如果父亲能不站在家长的角度肆意评判,小女孩不至于这样耿耿于怀。
纪伯伦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懂得尊重孩子之为一个独立的“人”,从小给他独闯世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