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馨之
作者:张馨之
《民族歌唱方法研究》这一本书在我认识薛优军老师后发现一直在老师的手提包里,做为老师的助理,这点秘密还是能窥测的到哦,呃,不能这样说,还是说文雅一点哈,就是这一细节还是能观察的到,嘿嘿!
从此这本书,一直都让我很好奇,人就是这样,越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想越了解的更透彻、更清晰,一年多过去了,我就发现无论老师去哪里,这本书总是不离不弃跟随着薛老师,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还一直就是贴身跟随,所以我就愈发好奇……
有一天,我低声低气的问老师:“呃,薛老师?
他抬起头看着我,关切地问了句,怎么了?
我说:哦!没事。
我继续工作着,过了一会,这种好奇又促使我!
我又说:薛老师?
他看了我一眼,有事?
我说:“呃,那,那本书能借我看看吗?我调皮的一笑。
他说:哪一本?
我说:就你包里一直装的那本,包里的那本书能借我看看吗?
当时说实在的我心里很忐忑,因为我不知道这本书对于老师如此看重代表着什么特殊意义,我这样莫名的要求会不会勾起他什么悲伤的回忆,不料,老师说:好啊,这本书是我的恩师的,(对于他的恩师我一直听老师说起,叫白秉权,从老师的赞赏与敬仰中我一直对这位老爷爷很是崇拜)但是,老师却再三叮嘱我一定爱惜这本书,不许乱画,不许弄破,不许弄脏,更不许弄丢了……
哦,天哪!让我突然想起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蓝树叶”我大概的记得当时原文中的故事情节,美术课上,同桌借对方的彩色笔,同桌的要求就是,可以借,但不能削,不能用力画,不能画的太多,我突然觉得老师的行为就像一个孩子那样吝啬,我诡秘的笑了一下连忙点头表示这些要求我都能做到,意思赶紧借我书就好了!
当我接过这本书时,我突然感受到有一份沉甸甸的质感,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书的封皮很简单,色调很养眼,封皮上有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她戴着一副很有书香气息的浅咖色眼镜,笑的好从容,从她的笑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简单的几行文字更是一目了然
民族歌唱方法研究(增订本)
白秉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哦?天哪!我一刹那间有些惊讶,白秉权老师,单听这名字不应该是位老爷爷吗?原来我一直都是在错误的理解着这样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民族研究专家,此刻,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打开这本书,打开前几页全是中国音协主席,著名声乐教授,文化厅长等大咖们的赠言,一瞬间,我更加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十足,更能理解它在薛优军老师心目中至关重要的位置。
今天我回顾这本书不是想说这本书里所传授的歌唱方法和民歌发展之类的话题,我只想针对这本书带给我的精神层面的感受做以随笔文字的记录!
从这本书的扉页到最后一页,无论从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与底线,满满的都是薛优军老师的影子,我终于体会到这本书所涉及的重要原因,白老师的种种精神一直影响着她的这个学生,我也不难理解薛老师为什么在困难面前再难不退却、不倒下,我终于知道他的身上为什么有一股不甘失败的意志,以及坚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因为他曾经有这样一位伟大恩师,我从入学到现在,我基本一直在断断续续帮助薛老师打理一些工作与力所能及的业务,从我们经历的很多事中我就发现他每次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能从艰难中挣脱,将压力变为动力,将灰心变为自信,从失败中得到教训,从探索中获得成功。
当然,他也一直这样在教导我,遇事不要慌张,静静思考慢慢解决,所以,我也一直尊听他的教诲,就这样白老师的一种精神影响着薛老师,薛老师的行为与习惯也影响着我,我们友好到像亲人,像朋友,像忘年交,有时我其实更像他的孩子,这种友好也许会引来不少匪夷所思,不过,无所谓,我们只在乎在有限的青春岁月里做着对的事情……
薛优军,陕北民歌传承人,会唱歌青年作曲家,他这么多年硬是凭着自己对自己事业爱好的执着追求,还有一种奋发图强的力量,他就像白老师那样摒弃门户之见,兼容各家大咖的教学经验虚心好学,这种精神是一般年轻人所不能做到的,好多人会认为自己永远比别人强,他恰恰就是相反,只要是好的东西优秀作品他都会细心拜读与欣赏学习,从而我也很欣赏他这一点,对人对事很随和从容,从来都不会做作虚伪摆所谓专家的阔绰架子,我想,这一点其实很多学生的感受和我应该是一致的,也是被统一认可的,在他的教学理念里,不能让这些爱好音乐的孩子们失去梦想,不能让他们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所以他很有责任心,一直都是在牺牲着自己努力把学生推上更大的舞台,人常说,一个愿意帮助别人赶上自己的人,是贤人,一个愿意帮助别人超过自己的人简直就是圣人,薛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圣贤之人,他一直不仅仅只是在做陕北民歌的教学和传承,他更能做到的是竭尽全力提携新人,并以此为乐,乐此不疲。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傻傻憨憨的陕北男人,有时,他为了学生还会引来各种议论,困难,压力,他统统都变成激发他继续努力保持前进的动力,他像他的老师白老师当年那样就这样奋斗、追求,探索着,一直默默奉献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以这种精神将陕北民歌传承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以这种精神将陕北文化弘扬在艰难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