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是指那些你有比较优势的能力,这意味着你是和他人比而不是和自己比,意味着选择正确的维度和别人比,意味着和不同的人就选择不同的维度比。
古典老师在《职场MVP》课程中分享过一个竞争力金字塔模型,在职场中塑造自己的竞争力有这五个维度:体力—知识—技能或才干—资源—系统。
在体力层面上竞争,比的是你的体力,你的工作时间。比如青年人可能会比中年人更经得起熬夜,他们的加班时间可能更长,完成的任务更多,那在体力层面上,年轻人就可能更有竞争力。
在知识层面上竞争,比的是你的学科知识,培训经历。比如说同是传播学出身的本科生,你不仅能把《理解媒介》的观点说得通透,还了解“媒介景观”这些理论,而我什么都不知道,那在知识层面,你的竞争力就比我强。
在技能层面上竞争,比的是你能拿出的作品,可呈现的结果。比如说你精通flash软件,那就拿出你的动画作品;比如说你做PPT很厉害,就说说你的PPT曾在哪些平台展现过,得到什么认可,这就可以是你的可呈现结果。
在资源层面上竞争,比的是人脉,比的是你的品牌名声。比如说你的微博关注人数是2万,而我的只有200,那么从这个维度上看,你的资源竞争力就比我强。比如你能链接更多的人为你办事,而我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执行,那么你的竞争力就比我强。
在系统层面上竞争,比的是你的思维体系。在某一个领域上做的顶尖的人,可能就会创造出一套规则,让别人效仿跟风,那他在系统层面上就具备竞争力了。
竞争力金字塔的玩法是什么?
你想在体力层面上提升你的竞争力,可以靠勤奋,靠努力,多工作几个小时;
你想在知识层面上提升你的竞争力 ,那就多学习,多积累;
你想在技能才干层面上提升你的竞争力 ,就将你的知识转化为你的能力,呈现更多优秀的结果;(PS:文末有能力提升策略文章,可结合阅读)
你想在资源层面上提升你的竞争力 ,就多整合身边资源,多沟通、和别人合作,创造共赢。
你想在系统层面上提升你的竞争力 ,尝试给你的产品创造意义,尝试创造行业的规则,成为行业的风向标。
竞争力金字塔更高级的玩法是?
这个竞争力金字塔“体力—知识—技能或才干—资源—系统”,越往上就越有竞争力。比如在技能层面的竞争力比知识层面的竞争力更强;在资源层面上的竞争力就比在技能层面上的强。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更愿意招名校出身的学生,为什么拼爹拼背景在这社会也是可行的,就是因为他们在资源层面更有实力嘛。
但是不是这就意味着草根就永无出头之日呢?当然不是。他可以通过实际行动,用优秀的作品、结果证明:他也拥有资源,比如他的传播力度有多大,他的个人品牌效应有多强;他也可以证明你的技能有多硬,比如他的什么作品冲进全国一等奖之类的。
升级竞争力过程中,有两个注意点:
1.打稳基础,不要跳级。
你可以快速地跑过某一层面,但却不可心切地从知识层面直接蹦到系统层面修炼功力。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有个人去应聘,一进门就跟HR说,我觉得你的公司可以抓住人工智能这个风口,balabala这样发展......HR还不知道他的能耐如何呢,就开始讨论公司发展建议,这就是知识技能层面都没搞好,就希望切入系统层面的表现。
2.走出舒适区,接纳升级不适感
想要在上升一个层面打造竞争力,一定会经历转变的不适感的。
比如,大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就不得不放弃自己“我懂得很多”的优越感,开始在技能和才干层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为他虽然懂得很多,但什么都不会。职场更需要的是他的工作能力,他的可交付产品,而不是他能叨叨多少知识。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经历从知识到技能层面上的升级。
再比如,从技术转移到管理,从个体到合作,你一定要经历从技能层面到资源层面的升级。习惯做技术的人可能会觉得,沟通好麻烦呀,驱动别人干活好累呀,倒不如自己完成了算了。这时候,他的事情就会越堆越多,直到不得不懂得沟通,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获取更多的资源。
这些升级的过程都是痛苦的,都是在逼自己离开“舒适的无能状态”,但我们一定要经历,才可以蜕变。
以上为汐米的学习笔记——古典《职场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