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身体已经不能喝太多的咖啡,但仍喜欢在早上一醒来,在厨房中煮一杯浓浓的黑咖啡,究其原因,只是为了仪式感罢了。人是一种感觉动物,生活中许多行为只为了追求一种感觉,一种美好的感觉。年轻的时候,酷爱一个人泡在咖啡馆里面,不管去到哪个城市,城市里的各个咖啡馆几乎都能大致探索一遍,想来也不是为了那杯不一定有自己冲得好喝的咖啡,而是为了一种心情,一种氛围,至于坐在咖啡馆里和坐在家里有何不同,倒没去深究。学过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人就知道,有一种建筑流派专注于设计“Meditation Space”,翻译成中文就是冥想空间,这种空间能帮助人静下心来,进行沉思与冥想,古来各大著名作家喜欢去咖啡馆里写作,想来也有这个原因。最有名当属巴黎左岸的咖啡馆们,这里左岸指得是塞纳河左岸。萨特,海明威,巴尔扎克,与雨果,普罗科普,双叟,花神,与丁香咖啡馆。作家与作家们呆过的空间,成就了艺术之都巴黎的无形与有形文化遗产。咖啡里含有大量咖啡因,摄入咖啡因使大脑产生多巴胺和谷氨酸。多巴胺带给人愉悦感,谷氨酸是兴奋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有促进思维功效。咖啡馆宁静的空间使人专注,摄入大量咖啡因使大脑加速运转,猜想这就是哲学家与作家们喜欢泡咖啡馆心理与生理的主要原因。作家们在咖啡馆里不但满足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同时满足了社交需求。无论18世纪的巴黎,还是21世纪的今天,作家们寻求相应的同类存在,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咖啡馆的出现,便为作家提供这样一个地方。萨特与波伏娃,毕加索和朵拉,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咖啡馆提供文艺人士相遇最重要的线索与火花。试想想,若不是咖啡馆,公园,河边,偌大的城市里,两位作家偶遇的几率有多低。作家们在咖啡馆喝着咖啡,书写着经典文学,与同好谱写出一则则文学的传奇故事,这样的画面对文艺爱好者无疑有种致命的吸引力,现今的左岸咖啡馆仍然是文艺青年,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在城市里“第三空间”越来越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咖啡馆,酒吧,奶茶店,饭馆承载了绝大多数人们的相遇相知,咖啡馆早不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空间,而是普罗大众休闲打卡的战利品,作家们往互联网与公众号的虚拟空间移动,创造另一个时代的故事。不过,咖啡馆这种早期文艺时代诞生的产品,相信不会就此轻易的消失。
冥想随笔——仪式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可爱又惹人厌的英国作家毛姆在《刀锋》中写道,在巴黎生活的作家群体形成了与世隔绝的小世界:“在所有大城市里,总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