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抓鱼,但干个小塘或水潭是项大工程,得邀上好几个人,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什么大收获。相比而言,捉泥鳅就比较简单了。
起先的时候,就是拿一个乡下喂猪舀糠的大铁勺,外加一个小水桶,就可以出发了。到秧田、稻田、山旁小水渠,看到水下淤泥表面上有一个孔洞,就可以把铁勺深深地挖下去,舀出一瓢泥,把泥扒开,里面就会有只泥鳅,或大或小,或动或眠。当然如果是旧孔,就什么也没有了。有时看到泥鳅钻进泥里,就不用挖得很深,一般它就在泥下面一点点,这时成功率就很高了。碰到水底是石沙比较硬,泥鳅钻不下去,就悄悄地把铁勺放到泥鳅的前面,等待它游过来或者不动声色地靠近它,让它成为瓮中之鳖。
这种方法费时效率低,要一条一条地捉,每次放学回来,能抓到几十条就很不错了。
不知啥时从哪里获得一个新方法,就是把一根竹子锯成五、六段的竹筒,套在一根竹条上,把竹条拧成三角型,几段竹筒排列在底边上,右手持着顶角交叉处,左手拿一个竹箕,找到一条和竹箕差不多宽的小水渠,把竹箕放到渠里,右手在竹箕前一米处的水里向竹箕方向不停地抖动竹筒,这是在“赶鱼”,整个过程要慢,要等泥鳅慢慢地游到竹箕里,然后把竹箕提起,等水沥干后就可以发现里面有几条泥鳅在跳跃。有时甚至有十几条,大小不等,有时只有一两条,一条也没有也是常有的事。关键得要选好水沟,周围得有一些草和小灌木,有点淤泥,这样便于泥鳅栖息停留。黄麻地和只栽一季的稻田里的水沟如果有就会特别多,因为这些地方受打扰少,农药化肥也用的少,但小水渠还是主要战场。
选好水渠或水沟后,一定要从下游往上游一段一段地弄。如果从上游往下游弄,浑水流到下游,就会惊动下游的泥鳅,它们要么钻进洞里,要么顺水就跑了。有时候某段水域泥鳅特别多,原地捣弄几次都会有好些,但做人不可太贪心,见好就要收。如果再捣鼓下去,一般就会把水蛇捞上来。当然,初次捣鼓时也可能碰到蛇,水还没完全沥干时分不清是蛇还是黄鳝,内心无比激动。等看清是蛇时连竹箕也会扔掉,甩头就跑。要等好一会儿等蛇游走了,才敢靠近去捡竹箕。最糟糕的事就是在慌乱之中碰倒了放在田埂上装鱼的水桶,里面的泥鳅全倒进了水渠里,这时只好在这段水域来回捣弄,动作敏捷的话,也能捞回一小半。
这个方法的原理我不是很清楚,大人们也十分怀疑这样就能弄到泥鳅,因为他们抓泥鳅总是把水放干,然后用手去挖。不放干水就能抓到泥鳅对他们而言是件神奇的事,但我用事实证明了这个方法可行。
我每次出去都会有收获,用辣椒炒,定能成盘菜,只是辣椒放多放少的问题。
2018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