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彭凯平
自我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每个人对自己完成某个方面的能力有一个主观的效能感评价,它通过2条途径体现出来。
1:结果预期,即相信自己,认为“我可以做到”,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2:效能预期,即我认为“我能做到不是因为运气或者环境好,而是因为我的能力”,因此,我要施展我的能力,为结果做足准备。
比如: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的给自己鼓劲,从而让潜力得到充分施展最终实现了愿望。
自我效能实验(戒烟)
第一组:自我效能组,告诉他们因为他们有坚强的毅力,控制力以及战胜欲望的和行为的能力,一定能够在治疗过程中戒烟;最终67%戒烟成功;
第二组:接受治疗组,疗法与第一组一样但是告诉他们是随机抽取的,在同样14周治疗后,戒烟成功率28%;
第三组:控制组,没有计划,没有自我效能指导语暗示,成功率6%;
结果可看出,自我效能也就是“我能做到”的暗示,在激励人们把事情做成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感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当我们相信自己,便能做成,当我们不相信自己,一切就变得更难。
自我效果感高的人的特质(通过什么优化自己的行为表现)
(一)迎难而上,面对压力引发的焦虑主动应动而非逃避
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应付可能出现危险的人,很少把精力用来想象各种消极的因素出现的可能性,而那些高度焦虑又难以应付困难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头脑中不断想象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并为此烦恼,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处理这样的问题。
(二)自力更生,遇到困难和挑战,更多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
自我效能高的人,他们有充份的自信,哪怕暂时能力欠缺,也会找替代方案,或短时间提升自己。
这种“天助,不如自助”的信念,让他们对学业,工作的满意度比普通人更高。
(三)主动进取,面对选择,愿意主动出击,走出“舒服区”
多数人倾向于从感性上回避那些自己认为无法应对的活动,以及缺乏掌控感,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而自我效能感强的人通过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兴趣及对能力的认知,来为个体确定从理性上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总结: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相对于怀疑自己能力的人而言,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的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这种努力会持续更长久。特别是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这种差别犹为明显。
了解孩子的自我效能高低:
1,如果你尽力去做一件事,是不是最后都能完成?
2,即使别人反对,你是不是也有别的办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3,对你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4,你能冷静的面对困难,因为你相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5,面对一个难题时间你题不是经常可以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影响效果因素
㈠个人以前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它对一个人自和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
比起喊口号式的自我激励,付诸行动并努力取得成功是更有效的获取自我效能感的方式。
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能不能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要取决于怎么解释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有时候,失败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周围人对失败的评价,特别是对他们失败的不满,成为破坏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原因。
㈡替代经验或者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有很大一部分自我效能感来源于观察他人的经验,也就是榜样的力量,或者是同伴的影响。
㈢其他人的肯定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等周围人的关心欣赏和重视,经常听到肯定,赞美,鼓励的言辞,那么孩子也会比较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
㈣情绪唤醒合适
心理学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因而能够影响主观效能感,当人们不是特别容易被唤醒状态干扰,可能主观效能感更强一点。
情绪唤醒包括:情感上的察觉;身体的感觉。
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态和内心情绪变化,鼓励体育锻炼。
㈤熟悉的环境条件
人类天生对环境敏感,渴望从熟悉,亲切的环境中寻求安全感。当对陌生环境焦虑恐惧,自我效能水平就会降低非常多。
提升自我效能的五个方法
㈠表现出成功的样子,装久了就不是装了
成功需要正向体验和积累,鼓励孩子向积极的成功的人看齐。
㈡找到成功的榜样去模仿
要注意量力而行,目标适当,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为目标,而不是打击。
㈢提供鼓励和支持
多描述,少评价。
强调努力的过程,激励表扬中特别重要,不强调结果。
语言肯定,积极,不脱离实际,与事实相符。
可以寻求老师,同学家长,家族人的合力,让孩子时常处于积极正面的能量场中,从而增强他们的主动性。
㈣强化执行力
培养孩子分析,拆解问题的能力。把抽象的化为具体的,可行的小目标,以激励自己前行,最终达成目标。
内容要具体,比如说坚持跑步改成每天跑15分钟。
㈤创造安静,积极的学习环境
高质量陪伴:专注,专心,专一
陪孩子:不拿手机;给孩子树立榜样,让自己对学习的积极与激情潜移默化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