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好运不会一直眷顾同一个人。侯卫东原本依靠祝焱书记这棵大树,在新管会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事业蒸蒸日上。然而,随着祝书记调令的下达,形势急转直下,人走茶凉。
作为祝书记的心腹秘书,侯卫东首当其冲,遭到了所谓的“政治清算”。新上任的马有财书记迅速将他从新管会这个肥缺调至科委,一个典型的清水衙门。
当初在青林镇工作时,侯卫东一直受到大领导赵永胜的打压,好不容易才摆脱了他的“魔掌”。
然而,如今的形势比那时严峻得多,他与马有财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曾经,侯卫东奉命追查益杨土场公司,这一举动狠狠得罪了马有财,结下了极深的“梁子”,这个“伤疤”很难在短时间内愈合。
如今马有财成了他的顶头上司,侯卫东深知等待他的将是各种刁难和“穿小鞋”。他再次陷入人生的低谷,但他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呢?
01
调整心态,既来之则安之
在新管会主政一方时,侯卫东曾将一片荒地打造成整齐划一的厂房,落地的桃子却被他人摘取,心里难免有些不爽。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被安排到科委当一把手,他便决定在其位谋其政,哪怕是冷板凳,也要努力做出一番事业。
当他第一次踏入科委办公室时,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心里凉了半截。
以前上班前,总有人早早为他泡好茶,如今却得亲自动手。办公室的设备处处透着厚重的年代感,茶柜、茶几都显得陈旧不堪,仿佛是上个世纪的遗物。
堂堂一个科委,竟然只给打字室配备了一台电脑,而档案室里的文件更是东倒西歪,乱成一团。这个本应走在各行业前沿的部门,其办公条件却落后外面几十年。
这也难怪,岭西县级的科委情况大多如此。这个部门本身没有经济实体,缺乏“造血能力”,又远离权力中心,能得到的资源自然微乎其微。
更令人头疼的是,与他搭班的班子成员们表现也让人一言难尽:副主任周永泰喝得烂醉如泥,被送回家;小宁主任伏在桌上呼呼大睡,信息所的王所长和另一位女同志凑在一起聊天,还有两位老同志趴在桌子上抄抄写写。
这还是一把手在场时的情形,若一把手不在,那更是群龙无首,下面的人溜出去买菜、提前早退、翘班溜号,诸如此类的乱象更是数不胜数。
作为一把手,侯卫东面对这种情形,也只能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短时间内要彻底改变这种状态,何其艰难。
但他深知,自己绝不能像班子里的其他人那样,整日喝茶聊天,虚度光阴。他必须有所作为,努力破局。经过一番思索,他很快便有了主意。
02
借力打力,破局重生
这些年来,侯卫东在仕途上一直顺风顺水,哪怕身处逆境,也能很快翻盘。这离不开周围朋友和同事的支持。而这些人之所以死心塌地支持他,是因为跟着他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管理新管会时,他仅用一周多时间就为部门争取到一辆进口车,还申请到一台班车,彻底解决了员工上班的难题。同时,他通过招商引资,让整个部门风风火火,同志们也有了极强的集体荣誉感。
侯卫东决定沿用过往的成功经验,首先去找分管领导高副县长申请电脑。侯卫东曾在祝书记身边担任秘书,与高县长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而他被贬至科委一事也早已人尽皆知。
在这种情况下,高县长虽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勉强同意给科委配备一台电脑。然而,侯卫东也知道,一台电脑远远无法满足科委的实际需求,他必须为科委争取更多的福利和支持。
一次偶然的机会,侯卫东从小道消息得知科委计划在县里筹建一个农业科技研究基地。这是省里安排下来的项目,只是尚未最终落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侯卫东心思活络起来。如果能争取到这个项目,整个部门就能“满血复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能否办成,他也没有几分把握,毕竟现在马有财才是拍板的人。
在青林镇工作期间,镇长粟明与书记赵永胜之间因工作理念不合,冲突不可避免,但在一些具体事务上,粟明总能巧妙地达成目标。
例如在修建新的养老院一事上,尽管一把手赵永胜明确表示反对,但粟明凭借其灵活的处事方式和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最终还是顺利推动了项目的实施。
侯卫东作为当时的搭档,全程参与其中,自然深知其中的奥妙与关键所在。
如今,面对科委的困境,侯卫东决定借鉴粟明的经验,尝试“曲线救国”。虽然他对能否成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绝非坐以待毙之人,坐在那里啥都不干,机会是等不来的。
侯卫东通过打听得知,市里负责科委事务的领导是尹主任。于是,他请好朋友粟部长出面牵线搭桥,先安排了一场饭局,邀请尹主任出席。
在这次饭局中,侯卫东不仅与尹主任混了个脸熟,还巧妙地侧面打听到了项目的详细情况,收获颇丰。
第二天,侯卫东便带着科委的二把手周永泰一同前往市科委拜访尹主任,正式提出申请科研基地的请求。
在双方愉快的交流中,尹主任也坦诚地亮出了底牌:市科委今年有一个农业科技研究基地项目,上面带资金下来,如果益杨县要争取,动作必须快。
侯卫东心里清楚,马有财这位县委书记是否会同意这个项目,实在难以预料。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拍着胸脯,向尹主任保证益杨县对这个项目极为重视。
回到县里后,他立刻找到分管的高副县长,精心组织了相关的材料,希望通过高副县长的影响力,能让这个项目在常委会上顺利通过。
然而,事与愿违,申请递交上去后,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卡在了马有财那里,毫无动静。侯卫东多次往返奔波,试图推动项目的进展,但始终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
侯卫东是一个很倔强的人,他下定决心的事情,即使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害怕。当初在山青林修公路,什么条件都不具备,这么困难的事还是让他办成了。这一次搞农业科研基地,条件相对成熟多了,他更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干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侯卫东直接找到县长杨森林,详细汇报了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对益杨县的重要意义。
当初,杨森林是以县委副书记的身份主持益杨县的工作。祝书记调离后,杨森林和马有财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全力争取县委书记的职位。最终,马有财不惜“挥刀自宫”,才争取到了县委书记的宝座。
因此,杨森林与马有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果不其然,杨森林对这个项目极为重视。而如今,马有财去东北三省考察期间,杨森林正想趁此机会,将这个项目拍板定案。
在等待项目进展的过程中,侯卫东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了拿下这个项目,他从上青林弄来28只风干野山鸡,亲自送到市科委,希望通过这份心意表达益杨县对项目的诚意和重视。
当时,不仅是益杨县,隔壁几个县也在市科委积极活动,大家都对这个项目虎视眈眈,希望能够争取到这一宝贵的资源。侯卫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到县里后,他一刻也没有停歇,立即将这些情况详细地向杨森林县长汇报。
益杨县本就是农业大县,设立一个农科研究基地对全县农业发展大有裨益,若项目落地,也将成为杨森林的政绩。而且,这个项目仅建设投资就有两千多万,每年还有科研经费,自然成为下面几个县争抢的香饽饽。
于是,杨森林县长迅速采取行动,积极主动地推进这个项目。他心知肚明,要成功拿下这个项目,关键在于赢得市长的支持。
杨森林在省里人脉深厚,他巧妙地借助这层关系网,再加上省里有人提前打过招呼,新来的市长与下面的关系尚未稳固,益杨县又是第一个提交申请的,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项目的审批过程异常顺利。从上到下,各个环节都迅速给予了支持。
在县委书记马有财尚未归来之前,杨森林县长果断决策,快刀斩乱麻,迅速将农业科研基地项目落实了下来。
侯卫东作为分管领导,在农业科研基地内单独设立了一个益杨野生菌研究所,直属于县科委。
项目落地后,科委的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旧电脑和老古董家具得以淘汰。办公条件好了,经济宽松了,科委的同志们也有了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侯卫东作为领头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自然是蹭蹭往上涨。
03
积极主动,成就一片天地
侯卫东被马有财“发配”到科委时,他没有抱怨,没有消极怠工,而是迅速调整心态,直面困难。
他在科委仅待了几个月,就为科委建了一个科研基地,改变了科委的穷酸样。而有的人在这个位置上坐了十年冷板凳,科委依然一穷二白,地位每况愈下,这或许也是科委那些“老油条”消极怠工的原因吧。
科委的地位的确不如其他部门,然而,牢骚满腹并不能改变任何事,唯有积极主动,发扬敢拼敢干的精神,才能成就一片天地。
机会未至,他主动出击;条件未足,他凭智慧补缺;支持未够,他用诚意争取。
正是这种不等不靠、积极主动的精神,让侯卫东能够在困境中脱颖而出,做出一番成绩。而只有做出成绩,才有可能被上级领导看到。而当领导看到他的成绩之后,在下一轮的宦海沉浮中,他才会有更多的胜算。
猜你喜欢:
01 扎心了,ICU病房里的生死抉择,是倾其所有,还是甘愿放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