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杂记三篇

                         

                      1.  谷雨

下图是黟县洪星乡附近一个普通的小村子,拍摄于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前后。

这个节气的温度没有剧烈的波动,像小溪里流淌的溪水,舒缓而平和,空气里浸淫着吸附了大自然精华的气息,非常好闻。

后山苦槠树的枝头吐出浅黄色的嫩芽和花蕊,远远看去像一朵朵西兰花菜,世间万物在释放它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徽州一年中很美的时节。

几座民宅顺着山坡错落有致的铺展开,此时家中估计不会有闲人,可能去了茶窠地里忙活,茶季要来了,茶树需要剪枝和施肥。

这种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在皖南山里比比皆是,看着就让人浮想联翩,忍不住站在远处鉴赏:看哪家的宅子看着清爽,位置够高,视野够开阔,哪家的院子可以看见村边的小溪。不是一定要得到,那种私下品咂也是享受的。

春耕到了,万物活络起来,鹭鸶围着拖拉机盘旋、滑翔,寻找从地里翻起的食物,风儿拂过稻田,吹来一阵阵带着腐植物和青草的气息,那是一种裹着时间节拍的味道,仅芒种时节可以嗅到。

夜里,微闭着眼睛,枕着窗外传来的细雨声,数落着从身边滑过的每一个节气:这以后是什么呢?是仲夏夜里扶疏的树影,是蛙鸣和夏虫的喧腾,是草木凋零,满目霜天……细嚼其中的变化,像车窗外忽嗖而过的一幅幅画面,清浅而静谧。

感谢世间万物的相伴,有时想想,挺幸运的,纵使现在就离开这个世界,也不觉得有什么亏的,我真的很好,还要什么呢?

              2.  一次对话后的思考   

某日,在县城一家拉面馆遇到山西太原来黟县旅游的一家三代人,我问他们对这儿印象怎么样,老爷子说:没想到有这么好,以前只听说这儿水灾多,要饭的多——这是他的原话哈,不带添油加醋的。

这话像一记重拳砸在我头上,现在还嗡嗡的,对安徽地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怎么可以如此贫乏呢?

黟县屏山村

在皖南生活了那么长时间,我不时会听见外地人对安徽人的偏见,而皖南和徽州自然也少不了被牵扯进去。那些去江浙打工的,有的甚至不敢说自己是安徽人,真是为他们难过。

借这个机会,我想多写多几个字来解析一下外省人对安徽偏见的起因。

自由媒体人卢克文制作的视频《万里江山图:安徽篇》,他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入和客观的解析,大家可以去网上查,这里我用文字归纳一下大概的意思。

江淮平原及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横亘着淮河和长江两大河流,除了安徽皖北、皖中外,还包括河南和江苏部分地区,这一带地势低洼,故每年汛期,极容易遭受水灾,严重的年份内涝数月,损失惨重。

江淮平原示意图

洪水对于安徽人的噩梦不止于此。安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为了保证江苏和上海这些相对发达地区的工商业安全,安徽一次次地成为泄洪区,就是放洪水淹安徽、保苏沪的意思。

可以说为了保证东部的经济建设,安徽人民多年来,忍受着巨大的痛苦,默默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牺牲。

云和塔

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明白,过去的安徽为什么拥有这么好的地利,却依然这么贫困,是特殊的地形,造成了洪水反复收割安徽人的财富,活不下去的安徽人,很多只好去江浙要饭或打工,有的在上海混黑社会,这并非因为安徽人本质有问题。

这种境况大概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基本改观。

1951年伟人关于治理淮河的题字

上面讲的是皖中和皖北,至于讲到皖南和徽州,很多外省人不知道两者之间,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有巨大差异。它的自然条件比皖中和皖北要好的多,这也是为什么皖南在解放前后承载了大量来自江北皖人的主要原因。

碧山村汪氏宗祠


                    3.  邂逅徽州

前些天,从电脑旧相册里发现了一张旧照,勾起我的一点回忆。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9年初春,地点:婺源汪口村古码头。明清时期,汪口是徽州与饶州间重要水上交通物资集散地之一。现在,已经成了婺源旅游的重要景点。

边上的河流叫段莘河,可惜的是,我当时的拍摄水平不咋地,照片的视野很窄,我也无法找回第二张有关汪口的照片,不能很好的表现我当时的心境。

记得,那还是我第一次去婺源,当时就站在汪口村边的这个位置,遥看段莘水由东向西缓缓流来,清凌凌的河面升腾起氤氲的水汽,一边是粉墙黛瓦的古村,对面是依山叠起的油菜花——那阵势我第一次见,让我把以前的烦恼都忘了,我小时候所有对家的理解和记忆,那一刻被唤醒。

真是:仿佛去那绿杨影里听杜宇,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就这样,我去了徽州直到现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渔舟唱皖 (上部) 一天日丽风和,老大哥合肥召开家庭会议,就最近安徽十六兄弟中谁最没存在感的论调作一个最终定论...
    渔舟唱皖阅读 1,585评论 0 2
  • 序章:在今年五月初的时候,开始写一些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杂文,连续写了两篇《何为长三角》与《轨道上的长三角》,只是浅...
    羽芝野阅读 1,369评论 0 1
  • 安徽菜在山东地区属于“少数派”,但“少数派”绝对不代表不好吃,反而因其难得而更显特色。与其他菜系有着基本统一的特点...
    摸头长不高阅读 225评论 0 0
  • 金秋时节,又到绩溪。 十几年前,我曾有幸在皖南工作过几年时间,有事没事常来绩溪走走看看,所以对绩溪略知一二...
    龙眠山翁阅读 893评论 0 0
  • 深蓝色的金/文 01 神往 合肥,承两千多年春秋华彩,曾历数度繁盛衰败,却仍浩浩然、欣欣然。东晋名相谢安在此导演...
    深蓝色的金阅读 400评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