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为了怀念已故的亲人,无心思煮饭,只好用冷饭糊口,故称“寒食”。昨天打电话回家的时候,父母正在准备纸张供品。我老家有清明上坟祭奠祖先的风俗,每年这时候父母都要为此事忙碌一番。“需要烧的坟头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东西都要多准备一些。”爸爸哀叹,话语几近悲伤。
是啊!离开故乡十几年,我熟悉的那些亲戚家人逐年老去,每次回去都互相问问年龄,长辈感慨:你都那么大啦,我们也老了。比我小的晚辈,也渐渐长大变得让我认不出。长辈逐渐老去也就罢了,只要康健的活着比什么都强,至少那还是个家的样子。
只是这个简单的心愿,现实也是无法满足的,在我离家的这十几年里,亲人陆续生病、奶奶和婶婶终于不治,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得到亲人离世的噩耗时,来不及悲伤,匆匆收拾行装,一路风尘的回家奔丧。料理后事,嚎啕哭完以后又急火火的赶回来,照常上班、打卡。这时候的悲伤也是有时效的,需要迅速切换。只是留在心里的无尽思念,会在某时某地,不经意触痛你。提醒着你:你是无根的,你已经远离你的家乡很久啦。
毕业工作后,还能保证每年都回老家看看,跟父母姐妹享受天伦团聚。自从有了家庭,当了妈妈,每年回家的愿望变得有点奢侈。时时都祈愿父母康健,家中无事平安。为了双方都安心,无论是电话还是视频,所听到和看到的都是报喜不报忧。
物理上距离拉开了我们的生活圈,使我们的交集变得越来越小。我无法切身感受母亲为了买件羊毛衫,跑了三个商场的劳累;也无法体谅父亲忙碌的准备供品纸张的复杂心境;更无法判断七姑八姨日常口舌之争的孰是孰非。所以,外出的人们,我们与家乡的唯一联系就剩下血缘了。
在我家老房子外面东北角方向放置一块石头,闭上眼睛,我依旧记得她的形状和棱角。小时候我坐在那里等母亲回来,她去请大夫给我开药,因为我发烧了。今年春节回去发现那块石头没有了,对面本家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也已经坍塌了。叔叔说,年轻人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村子里没有多少人了。我不忍再看下去了,儿时的故乡是一片绿葱葱,而现在却是无尽的凄凉。故乡是在梦里,永远也回不去的所在。对故乡的怀念,会伴随着年龄的日渐增长而逐渐加深。抹不去的是乡愁,忘不了的是青春。
既然那么的恋家,为什么毕业不回家呢?我也无数次的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是贪恋外面世界的繁华,还是那颗不安于平凡的心?最终也没有结论或许两种情绪都有。甘蔗没有两头甜,既然选择了离家,就要忍受思乡。遗憾和愧疚,都要独自承受。身在他乡的孤独与寂寞,也要一个人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故乡已经慢慢的变得陌生,故乡的人也如同春雨落下的杏花逐渐凋零。虽未出走半生,但故乡是回不去了。只能在自己的意识里,去回忆、去品味。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却无解。尽量把所有的假期都用来回家,去陪伴父母。去感受他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除此之外就只有用网购去买些父母的生活用品,去解决他们的一些生活所需。还有其他的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