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粽子香
离开家乡好多年了。
来到大都市里整天忙着打工挣钱,
今日有朋自家乡来,带来了一些自家包的粽子。才想起来又快到端午节了。
看着这些粽子不禁想起了童年时光过端午的情景。
我的家乡在湖北荆州市松滋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那时候,家里贫穷,村民们虽然
一年到头在田地里辛勤劳做,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生存线上。
尽管这样,节日还是要过的。尤其是具有民族传统的几个重大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当然也包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特别是在屈原的故乡荆楚大地,对端午节就更加重视,节日氛围和习俗仪式就更加隆重和热闹。
然而那时候对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来说,不知道屈原是何人?也不关心各种祭拜活动,这些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有粽子吃。哪怕是穷的一日两餐都揭不开锅盖的人家,到了端午这一天,大人们也要想方设法,让平时糠菜半年粮,整天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孩子们吃上一口香甜的粽子。
那时候不像现在,物质极大的丰富,市场化程度又高,一切食品都是去市场上购买回来,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食物都是自己家里人亲手做的。粽子更是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端午节来临之际,我母亲为我们兄弟姐妹包粽子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荆楚大地处于长江中游平原,这里湖泊遍布,河汊交织,天然生长着大片的芦苇,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粽叶。在开始包粽子之前,母亲带领我们小孩子到湖塘、沟溪边采摘来新鲜的芦苇叶,煮过以后,用毛巾蘸清水洗一下,就开始包粽子了。
那种粽子是用当地产的糯米做原料,用凉水泡至稍微松软一点,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味,淡雅,清醇,让人沉醉。包扎粽子用的绳线也不是现在使用的尼龙线什么的,而是一种细长的野草,我们叫做料草子,它的韧性十足,幽香缕缕,且非常长,包裹好的粽子都连在一起,一串一串的,甚是好看。然后,放进铁锅笼屉里烧火蒸熟。这料草子绑扎也为故乡的粽子凭添了几分独特的风味和意蕴。
我们荆楚人包的粽子只用纯白的糯米,不再添加任何东西。外面那些五花八门的粽馅儿,有海鲜的,猪肉的,红枣的,板栗的,甜的咸的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和风味,而我们荆楚人家包的粽子那是什么杂味儿都没有,唯有一缕清醇的糯米香味。呈现出晶莹白玉般的三角状,越发诱人垂涎欲滴。质朴而淳香,口感更是甜糯无比,还有地道的人间烟火气味。
家乡的粽子包得非常结实紧凑,角边分明,大都是那种鼓鼓胀胀的等角三角形或方方正正的四角形,也有少数细长型的,我们称为“美人脚”,看起来都很美观。
记得每次包粽子时,母亲都用筷子把糯米反复地插来插去,插严密结实后才封口包扎,这粽子也就实实在在的,一如我们荆楚人的坚实和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