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我家

伯特海灵格,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经典力作。创新整合的家排轰动了整个欧洲的心理疗法。二十年来,在全世界广泛应用于家庭,个人,团体辅导,企业教练技术当中。

深奥而简单。

含有爱和力量。

指向生活。只要系统的支持,都可以从创伤中走出来。

良知的界限-愧疚和清白  在关系的互动中

个人良知。

系统良知。

三种基本需求:

1.链接  归属感

伤痛导致轻易全盘否定。

虚弱时,良知会导致和群体连接得更紧。

良知会阻碍感受和自我认知。亏欠感的平衡。问心无愧,对自己的生活袖手旁观,无法参与进来。

和别人之间留着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儿时给父母留的。

尽情交换。最好的状态。接受与付出,达到平衡的状态。接收与回报。

和走路一样,静止不动直立。完全失去灵活就会摔倒。一条腿迈出好多,另一条腿不动,就会摔倒。如果另一条腿迈出更多,始终交换,就可以继续向前走。

2.服从命运

当某人从别人的损失中获益的时候,会觉得内疚,会破坏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罪恶感达到平衡。

理智战胜不了愧疚感。把母亲的悲惨命运和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制造一些失败,一厢情愿为那份悲惨做出补偿。但是,如此,母亲的牺牲没有了价值,没有了意义,母亲甚至变成孩子不幸福的背后元凶。所以,这个孩子没有把妈妈牺牲的价值拿来用。如果他能说,妈妈,你不会白白死去,我会做很多事情来纪念你,我会珍惜你用牺牲换来的生命,我会加倍的活得好。我会替你也活一份。如此这般,牺牲就会变得很有价值,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当愧疚或损害达到悲惨的境地,变成命运的时候,要学会放弃,放弃用自己的力量来做补偿的想法,因为我们根本做不到。把对抗命运改成选择接受,是最好的方式。

3.秩序

家庭规范,规则,信念,约束我们。

遵守才有清白感。违反就会有愧疚感。

妈宝,爸宝男女,不敢违反秩序。

孩子要学会和父母区分开权利的范畴,学会用自己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

当父母和孩子各在其位的时候,爱是运作的最好的。

在家庭系统里,孩子在父母之后到来。

孩子如果想调和父母的关系,反而造成很多阻碍。

孩子为了维持平衡,越来越像内在排斥的父母一方。

孩子需要把替父母承担的责任带着尊重交还给父母。

妈妈,感谢你和爸爸给了我生命并如此爱我。

可是,我是你和爸爸共同的孩子,爸爸才是你人生里的男人,我只是儿子,不能做的更多。

谢谢你接受我作为你们家的儿媳妇,谢谢你们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儿子让我可以拥有他,做我的丈夫。我接受以儿媳妇的身份,在这个家族系统里给我留的位置。

我们不能要求父母改变,当他们有情感需求和生活需要的时候尽责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