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已经给大家一个答复是,培养自主性强的孩子。
那大家一定疑问怎么去培养呢?
这个可以通过儿童训练来激发。
我把教养孩子的方式分成几种,引导,激发,塑造,纠正。
这几种方式里最容易的是引导,顺应儿童自然发展规律引导孩子,简直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激励孩子去发展自身的本能反应。
很多家长不会引导,或者做了错误的相反的强化,这样孩子就会慢慢的出现“行为问题”,到了这一步,就要先“消除行为”,在进行激发。激发是比引导更难的一种儿童训练,需要特别有远见有心有耐心有坚持的家长去做。一般来说,引导都做不好,更别提激发了。
然后就是塑造,塑造孩子就更不容易了。这等于是新起的灶,才开始点火,过程漫长。有多少家长倒在了“引导”上,如何会走好“塑造”。我用塑造一词主要是针对“纠正”的。塑造――纠正。二者有天壤之别。
大部分家长在一条叫做“纠正”的歪道上越走越黑。
凡是孩子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的,家长才着急的,那从此以后都在这条纠正的道路上了。特别强调的是6岁以上儿童。6岁以前还可以塑造,6岁以后就只能“纠正”了。已经有了歪的痕迹,永远也不会是笔直了。
打个比方,3岁的儿童进行儿童训练,只要是儿童情绪稳定,训练者持续付出,尊重孩子,建立关系,建立秩序,慢慢的孩子的进步是突飞猛进。但6岁的孩子,比如说注意力不集中,也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但周期长,不易坚持,而且每天进步缓慢,看不见效果,非常熬人。
那自主性强是怎么培养的呢?一种是家长有心于教养孩子,而且方式得当。(说白一点,就是足够尊重孩子,引导的好,家长素质高,熏陶也好)另外就是可以进行儿童训练,就是激发。
激发这件事情,要先设置一个课题(任务),给孩子设置一个事情让他去作,他不愿意做,就想办法引导,引导出孩子自身的主观性的能力。可以是任何事情,有些人比较狭隘,觉得一定读书写字才是学习,其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学习。
举一个我带儿子摘芹菜的事例,首先我一直告诉他家务事不是我一个人的,任何家庭成员都应该分担(家庭成员共同享受家庭利益,就应该共同承担家庭事务),只是你能力不足所以才让你做的少。一天带他摘芹菜,他不会,没有经验,我就手把手教他,诱哄他摘叶子,顺便夸夸他。他摘的很好,表扬(其实很慢)。这样下一次再让他摘芹菜叶子,多摘几次,再让他剥毛豆。正好顺便练练“手部精细运动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摘多了,他还陪爷爷奶奶摘树上的花椒。把一种单一的能力扩散开来,让他什么都去做,都去尝试,参与生活,积累最直接的感知觉体验,促进大脑发展。这就是最最简单的教育方式。相反的例子是有一种养孩子的方式是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而结果是孩子什么体验也没有,导致孩子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视而不见,直接忽略。
题外话,我们家长们小时候玩耍的各种游戏活动,现在用于专门的培训课堂,收费还比较高,至少比补习班高。比如本体感差的孩子,运动能力差需要“补课”的,做的运动就是一些上肢运动能力提升(推小车),腹肌运动(仰卧起坐),平衡感运动提升(高跪,交替半跪,单脚立),提升肺活量有助语言的发声(拉背)等等。各种动作坚持做,每天练。想起小时候,这些我们都玩腻了,现在都是高收费的。
(感知觉体验促进大脑发展,感觉灵敏的人一定大脑发达,生活体验深刻。有的人比较鲁,吃好吃糙也不讲究没多大区别。有的人比较灵敏,比如说菜色,比如说织物的材质。)
总的说来,培养自主性强的孩子,就是要激发孩子的身体本体反应能力。这个比什么都强。就像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的一句话,“清华大学倡导的学习是掌握涉猎知识的猎枪,而不是学习知识本身”。
再说一句,对儿童进行儿童康复训练,把孩子的一些本体能力引发出来,是因为这个能力本来就在,只是埋的比较深。而有的孩子本体感差,是怎么激发也激发不出来的,现在社会本体感差的孩子还真是非常多,原因比较多,不列举。
养一个孩子不容易,是一场人格的挑战,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