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1.
1947年,张爱玲给胡兰成发出了最后一封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也是不看的了。”
至此,张爱玲与大她14岁,一边跟她情痴缠绵,一边又跟别人暧昧不清的丈夫胡兰成分手了。
之后的1956年,张爱玲便从香港移居到美国,住进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一个专门为有才华的艺术家免费提供食宿和创作环境的地方。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爱断情伤之时,爱玲曾这样断言。
她说得没错,但也不尽然。
时光荏苒,遇上那个合适的人,新的爱情依然葳蕤地从爱玲心头生长起来。
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爱玲第一次参加麦克道威尔文艺大厅的艺术聚会,在一片觥筹交错之间,一位举止文雅、风趣幽默的美国老人便闯入了爱玲的视线。
他就是赖雅,在整个聚会中最活跃的人物。
第一次相见,交谈不多,这个成熟稳健的男人,就悄悄点燃她爱情死灰里的某粒火种。
赖雅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与爱玲一样,也是一个早慧的文学天才。
20岁以前就创作了诗剧上演,成为当时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
后来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又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
然而赖雅天生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没多久便辞职离开了学校。
先后做过战地记者、自由撰稿人,为各大杂志写小说,后来又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任何题材都手到擒来。
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超高写作禀赋的人,最终还是被自己的才华所绊倒。
对名利的天生淡泊,让他从来都不渴望成名成腕的事,而是一拿到片酬便四处游荡,赚钱花钱。
乃至年华渐老,创作力大不如前,手上却没半点积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成了他晚年的无奈之举。
3.
“你问爱值得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不该问值得不值得。”
一个漂泊他乡、心无所依的女人,和一个黄昏夕照、形单影只的男人,因为共同的艺术爱好和追求,从相见的那一刻,便彼此爱上了。
1956年,赖雅与爱玲在纽约成婚。
三十年的岁月鸿沟,形同冰炭的政治观,都没能阻挡他们的黄昏恋情。
那一年,他六十五岁,爱玲三十六岁。
因为手头拮据,婚房是租来的,家里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但对于漂泊无依的爱玲来说,爱人的相伴,让她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岁月的鸿沟阻挡不了真爱的降临,但那份因岁月而起的遗憾和疼痛,却始终如影随形。
婚后没多久,赖雅便再次中风了,身体变得极度虚弱,甚至连正常的自理能力都丧失了。
他的猝然倒下让爱玲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她不敢想象,失他之痛。
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曾经在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作家,新作品却始终没法打开美国市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与赖雅两人在异国他乡的相濡以沫,是命运留给她的最后一道温暖屏障。
他爱她,即使在最窘迫的日子,他也不愿意为他吝啬,想尽办法让她开心。
然而,即使他把握住了自己的感情,也已经没法把握自己的身体。
他的身体越变越糟,以至完全躺倒在病床。
爱玲只能一边悉心照料病重的丈夫,一边拼命写稿养家糊口。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67年,赖雅离开人世。
被剥夺人世最后一丝温情的爱玲,一个人在美国孤独无依的生活了二三十年。
疾病、窘迫也一直如影随形,终老客死异乡。
爱玲生前最不喜欢麻烦别人,连死的时候都是。
走得悄无声息,没有惊动任何人,离世一个多星期以后才被房东老太发现。
凄凉,是她留给后人最后的感觉。
跟第一段婚姻一样,很多人也为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叫屈。
如果爱玲在美国遇到的是另一个优秀的男子,下半生可能会是另一番气象。
然而,人生没有彩排,不可能推倒重来;人生也没有假设,剧本不可能改写。
再说了,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不是爱玲,没走过她走过的路,怎会懂得她心中的苦与乐?
大家都说爱玲是一个孤傲、冰冷的人,绝不轻易付出,但一旦付出,也不会轻言放弃。
所以,即便与赖雅的婚姻真的能重头来一次,恐怕她的眼神也会如当初一样坚定。
十一年的相濡以沫足以看出,在她心中,千金不换与深爱之人厮守到老。
如果喜欢,可以不打赏,但一定要点赞,谢谢!
PS:张爱玲的一生,被议论最多的是她和胡兰成的恋情,一个当红作家,情痴于汪伪政府的汉奸,大家都替她不值。
不过我在阅读张爱玲传记的时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和第二任丈夫赖雅之间的那份真感情。
或许是因为浮躁社会,爱情已成稀缺品,所以才显得格外动人。
我是若言,一个热爱阅读,坚持努力的90后
白天上班好累,晚上写文辛苦。
如果客官喜欢,请狠狠地点赞、打赏、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