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时,西藏的同学举例说起小学数学课本当中的一道题:有十个香蕉,分给五个同学,平均每个人几个香蕉?他说好多西藏的孩子面对这道题时,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香蕉?然后才能去从数学的角度去解答这道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现在没有吃过香蕉的孩子恐怕很少了。
其实,我的童年生活就是这样。生活在远离县城的戈壁小山村,很难看到新鲜的事物,更别提那些城里孩子们的好吃的,好在我的童年时期是七八十年代,是大家只求温饱就很满足的年代,所以大家都没有见过或吃到太多难得一见的东西。那时候,我的生活还不错,一个冬天的主食基本就是大块牦牛肉,那种香啊,想起来就要咽口水。那时我以为这就是世间最好吃的美味了。
小时候,我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方式是听收音机广播,下午一放学,飞奔回家,抱着收音机先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那熟悉的旋律“嗒嘀嗒、嗒嘀嗒……”一响起来,小小的心脏砰砰直跳,激动不已。中午自然不能放过评书联连播节目。刘兰芳的声音曾带我见识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曹灿的声音带我进入过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可以说,他们的声音陪伴着我长大。然后我又把这些故事讲给家里没有收音机的同学(那种骄傲,你懂的)。只是因为不能把马蹄声学出刘兰芳的味道,一直遗憾不止,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我渴望父母能带我走出小村庄,看看山外的世界。
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父母有机会回老家就会轮流带我们出去,二年级的暑假终于轮到带我出去了,为此母亲专门给我缝制了一套新衣服。父亲带着我先坐卡车到了乡上,然后搭上长途公共车到省城西宁。父亲专门领我到西宁西门口去吃机器包的饺子。那次出门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给我买的一只冰棍。从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安静小山村突然到了喧哗的大城市,我是那样的好奇,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来车往,一年难得见到汽车的我常常头晕眼花地止住脚步,父亲就在这个时候从推着自行车沿街叫卖的一个商贩手里买回了冰棍。我一口咬下去,冰凉的感觉立刻让人神清气爽,而且心里的烦躁也烟消云散,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我知道我又要可以讲给小伙伴的好东西了。
果然,从老家回来,和小伙伴们谈起冰棍的时候,她们个个围在我身边一起吞咽着口水,我知道她们跟曾经的我一样,是难以想象出冰棍真正的冰爽和甘甜的。
后来读到《许三观买血记》中许三观过生日,一家人躺在床上睡不着,许三观就给每个孩子用嘴“炒菜”的情节:“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清炖鲫鱼,使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我不禁笑出眼泪来,这不就是当年一根冰棍引起的小伙伴们真实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