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地方让我回想起路过的城市:偶尔早起,街边的点心铺;晚上8点后的超市生鲜区,5折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友人家的饭桌,混吃混喝好不开心;不收费的公园,湖边;还有旧书店。 遇事不决时候,先去旧书店转转总是没错的。
本科在合肥的大学城,当年还是个天高商场远的偏僻场所。七八年前刚入学校,门口的商业小楼,三四楼被气味冲天的网吧占据,二楼则是庞大的旧书店,名字很是直接了当——张俊旧书店。书架像蜘蛛脚般重叠交叉,但店主总是能给你指条明路。大一时候,还会按着老师的要求去选点寡淡无味的课本装象,那时寡淡的书也挑的开心。但还没看两页,上了几节课,书店就消费升级成了网咖,不碍事,去还是照去。
然后对合肥旧书店的记忆就模糊了,大学城的书店都是些四六级考研雅思和风中劲草,大红的单词本和装满小册子的试卷袋,只有迫不得已才会去碰。市区长江路上三个新华书店,一个永远装修,两个很有远见地走网红风,收起了乱七八糟的闲书摆出桌椅和茶点杂物,有雅兴可以去拍拍照,所谓城市客厅是也。
市区还有两个地方值得看看。高中时候老博物馆周围有好些书店,上大学后逐渐作鸟兽散。不远处的红星路上有个半地下室的爱知书店好像还在坚持,印象中很良心的新书打九折,也卖一些旧书。而且店面也很是讲究——分出版社,古籍、三联什么的各自为营,看着就舒服;整整齐齐平摊了一面建筑类、设计类书籍——性冷淡的封面、花花绿绿的铜版纸、令人生畏的定价,很适合做背景墙。
另一个地方大约是合肥最有名气的书店,离工大北区不远,增知旧书店。漫步时偶然在灰白的街道里看见小小的门面,书满满当当堆到了天花板上,好像还有个二楼,老板坐在店的深处。书多而杂,有社科理工和小说,也有些是我不大在意的旧时消遣和信息搜罗的品类,但仿佛这才是硬核的旧书。老板当时身患重病引发全城关注,出版了本《最后的旧书店》后辞世而去,不知道那些书是否还亭亭如盖尔。
昏头昏脑的本科结束后来到南京,这里的旧书店格局对我来说好生舒服:学校门口已经有好几家店足够抽空支付宝,据说在城南深处的朝天宫还曾有过颇具规模的二手书市,但等到我到访时候早已潮打空城了,也没太多实感。每天中午一点昏头昏脑的起床觅食,不知道该吃什么时去书店饿着,出来看什么都好吃了。
从南大宿舍出发,取道青岛路,金麦笼包子店再往左就是好些旧书店。徐州地锅鸡的对面就是我常去的唯楚,唯楚的格局简洁明了,门口右手一排小说,左手应该是社科和历史,进门往里,一排哲学社科一排艺术,往里是小说——小半个书架常年卖不出去的卡尔维诺,再往里是硬核的收藏书法和国学。这里的社科有些新潮杂糅,时常能淘到些半旧不旧但没市场的书,尼采快乐的科学,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凤凰人文社科文库、译林的人文社会译丛、牛津的双语口袋读本,还有些神奇的网红新书,齐泽克,和福柯的法兰西课程系列——五折可以说很划算了。有时会在这里遇到南大的老师们,也说不准,或是时常遇见但我并不认识。
学人的格局要乱一些,刚去时候书店深处乱七八糟的堆了半屋硬核旧书,真的勇士们在这里出没。这里的书大多都是我父亲读书年代的风格,发黄,封底定价以毛和分为主。有段时间看到了新出的凤凰城市文丛,并不厚的一本打完折还是让人忧郁。
然后来到了北京,住在南四环的亲戚家,想去的旧书店在北三环的清华园周边,十万八千里,好在几家店都聚在一起。圆明园门口清华西边的城中村里有家前流书店,在里面见了一套阿奎那全集,也卖些怀旧的物件。再往前走过一个标准的北京街区——就是得走到天荒地老双腿发软,拐到清华南门的成府路上,有个地下超市的最右边是大名鼎鼎的野草书店,三四排书架,有艺术设计科普金融历史国学和社科人文,还有些不多见的数理。然后往前走,过天桥往后走,是家挺出名的豆瓣书店,地方小,折扣稍微少点,但老板勤快的做起了公众号。
书店在一起的坏处就是书几乎都差不多,而我又去的少,有意思的书抢不到,剩下的书几家都有。据说清北里也有还行的旧书店,可惜门禁严格,只能失之交臂了。
在上海待的时间更短,复旦宿舍区门口有个标准的大学旧书店——雅思出国四六级单词和教材,往南菜市场2楼有个旧书店,格局倒是很神奇,上下两层圆形,中间是个中庭,像个圆形监狱,但可惜没瞄到喜欢的货。同济里书店不少,但以招牌的建筑规划为多,辅以计算机,厉害的书店摆上了建筑规划考研的各类辅导班资料,店员用眼神就能看出买主的心意。
还有微信里的多抓鱼,心砰砰然时候容易剁手,不过好而便宜的书得抢,随时待命。
书自然是没看,买书买个心安。毕业时候运了几箱子书回家,老爸翻阅了一遍,想了想把他翻的泛黄的书拿了下来,把我的全摆上了书架:“这都是有门面的书,你看,还崭新的!”
初到杭州,并不知道旧书店格局几何,当去去市区探探虚实。探完,杭州果然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