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的泠,读作líng,而我却一直念成了lěng,(少了一点的冷),这水平,要把西泠的行程与感受变成文字,实属强人所难。但杭州三西缺一篇,是处女座的丫头绝对不能接受的,为了处好家庭关系,还是勉力一试吧。
西泠,古时称为西陵、西林、西村,原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渡口,从北山一带到孤山,都要从这里摆渡。古人诗画中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指的都是这里。
后来建起了西泠桥,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张岱在他的《西湖梦寻》中写道“西泠桥,一名西陵,或曰即苏小小结同心处也”。
苏小小和阮郁的恋情,网上很容易搜到,我且不多叙。但有了这个故事,西泠桥便和长桥、断桥一起,称为了西湖三大情人桥,这座桥,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最爱。”西泠歌吹晚风微,十里烟波漾落晖。”北宋诗人林逋在这一带植梅养鹤,更赋予了她世外桃源的味道。
现在的西泠桥畔,著名的景点有放鹤亭、慕才亭、秋瑾墓、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都是免费的)。
西泠桥头的慕才亭是座六角攒尖顶亭,因钱塘名妓苏小小而出名。苏小小墓在亭子里面,系毁后重建的,慕才亭也小小的,没什么特别处。倒是六根四面立柱,有12位书法家为苏小小而题的楹联,很值得细细品味一番。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因地邻西湖西泠桥而名。“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印社面积不算大,各类建筑却不少。竹阁、柏堂、吴昌硕纪念馆、宝印山房、四照阁、还朴精庐等俱依山辟建,掩映在绿树丛中,又以金莲池、印泉、闲泉、石坊、华严经塔、阿弥陀经幢、石交亭、剔藓亭、小龙泓洞等点缀其间,巧妙布置,如治印般,疏密有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众多的匾联、门额、碑刻、摩崖、造像、壁龛,让人目不暇接,于山水园林中透出浓重的金石之气。
抢救“汉三老碑”让西泠印社一举成名。 咸丰年间,余姚客星山出土了一块有字石碑,经考证,这是一块东汉石碑,南方的汉碑非常少,“三老碑”堪称国宝。1921年,日本人欲以重金购得运往国外,吴昌硕知道后非常着急,立即以西泠印社名义发动紧急募捐,六十多位书画家参加义卖。按情理来说,抢救文物是政府和博物馆的事,与民间社团何干?换作当下,除非有利可图,否则无人问津。但吴昌硕还是殚精竭力,终于用8000元银洋将它赎回杭州,又筹资在西泠印社内为石碑建石房,将这一国宝永久留在了西泠印社,成为镇社之宝。
华严经塔,是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有20余米高。不得不说,玩艺术的都是有钱人,今天你出钱建座塔,明天我出钱挖个池,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精致的小小院落里,静享以文会友的一方天地,是多么有品味的生活啊!可惜游人多如我,匆匆一观后,又要奔向下一站。
中国印学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印学专业博物馆,建于1999年,是西泠印社的“展示窗口”,位于孤山西麓,西泠桥畔,与印社紧密相连,湖山环抱、风景秀丽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为“湖山最胜处”,据说这里曾是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别墅。
“中国印学博物馆”的馆名是赵朴初写的,它是座两层楼砖石结构的中式建筑,有历代玺印厅、篆刻流派厅、书画厅、印学厅、印材厅等五个主要展厅。我游走其间,金石书法篆刻没看懂多少,清幽的感觉倒是很强烈。书本上的清幽或许是抽象的,到了这里就会觉得特别具体生动,相比西湖的人潮涌动,这里更加安静。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名片,那么西泠印社就是镶嵌在名片上的最璀璨的明珠。百年西泠,千古风流,必将与湖山并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