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博客维护起来越来越麻烦,简书也越来越好了,所以索性来一次老文搬家。因为是老文,聊的很多都是过去时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凑合看看,下面这篇的原始日期是:2012/04/27
做数据挖掘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触,有时候在挖掘模型层面去做优化,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而引入不同平台的异构数据,从基础输入数据层面去优化,反而会有不错的效果。这个是“金矿”与“工具”的差别。
Google一直以来就是海量数据领域最成功的企业,其搜索技术也改变了全世界人们的信息检索习惯,其“金矿”可谓很高,其“工具”可谓精良,但从竞争角度看,Google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来着计算技术的领先,也就是“工具”的领先;它的数据相对来说更多的是公共的内容数据、网络结构数据,而自有用户的数据相对较少,甚至其自有用户的概念都不是特别明显,使用者更多的是在Google上留下部分搜索信息和部分轨迹。
但随着Facebook的出现,Google真的有点坐不住了,Facebook的社交网络从数据“金矿”角度对Google构成了威胁,大量的用户产生了大量的私有数据,用户的内容数据、交互数据、搜索数据、应用数据、情感数据等等,构成了庞大的、有信息宽度的数据体系,而这些数据信息,用户不会随便提交到其它地方。而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构建起强大的用户洞察能力,进而对Facebook大平台上的企业、个人用户在产品优化、精准营销、客户服务、媒介宣传、产品运营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撑。
都是大数据,拥有私有数据的企业相当更有竞争力。而从国内创业角度看,想要构建一个商业模式,拿到系统化的、全方位的用户数据,短期内不太现实。但如果从垂直领域、垂直角度切入,构建私有的、独到的用户数据,再以此构建多个垂直领域数据的融合机制(数据联盟、数据市场等),也依然可以在大数据生态环境下有一番想象空间。
作者:老读悟,微信公众号:laoduwu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