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思维模型?
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可以自我编程的智能手机。我很喜欢这个比喻。我们在“出厂”的时候就预装了很多的程序,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的学习,给自己又安装了很多的“程序“,让我们可以处理不同的生活、工作任务。
”出厂程序“为我们奠定了最初的做事模式,比如饿了就要吃饭,生气了就要发火,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前进、所处环境的不同,这些最初的程序慢慢的已经不适合我们使用。但是想要”卸载“又是那样的困难,我们总会受到他们或明显、或潜在的影响。
”后天程序“是我们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的工作生活而学习得到的。比如为了投资获得更好地回报,我们通过学习建立了”止盈止损程序“;为了更好与人相处,建立更好地人际关系,我们拥有了”同理心程序“等等。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部可以自我编程的智能手机,除了出厂的”预装APP“,我们还要为了应对不同的场景、工作任务自己再安装新的APP。跟现实中我们使用手机一样,总有一些APP我们不再使用,于是需要卸载;还有一些APP,我们需要不断的更新、升级,让它运行的更流畅、任务处理更高效。
而这些APP,就像是我们的思维模型,用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配合使用,这取决于你要处理的任务。
二、思维模型的思维模型
2016年元旦第一次读到 Richard DeWitt的《世界觀: 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这本书。下面这张图给我极大地震撼,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起点竟然就是”地球在宇宙的中心“这样一句话开始展开的,然后逐渐向外围扩展,一步一步建立起一个严密的思维体系。在今天看来这个体系里面的绝大多数结论都是错误的,但是这不妨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同时,亚里士多德通过一个假设出发,一步一步推演出自己思维体系的方法也让我惊为天人。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世界观的起点是什么,我做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学习、社交、投资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自由的生活。
从这一起点出发,为了”自由的生活“,我应该做什么来实现呢?财务要自由,于是学习投资就成了必选项;思想要自由,不能被别人的想法牵着走,要有独立的思想,于是批判性思维、认知谬误、心理学等知识就要学习;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于是如何与人相处,与什么人相处,相处的原则是什么也都要有~~~ 这样从原点出发:学习、工作、投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大原则就有了。什么思维模型符合这一原则,那就可以建立、优化、迭代,什么思维模型不符合那就要像卸载APP一样,直接卸载掉。
三、我的几个思维模型
仅对学习、工作各举两例。
(一)学习
1、关注高质量信息 -- 从学术论文开始学习
世界由物质与信息构成。相比原始社会,现代社会信息比重越来越高。信息虽然爆炸,但是有用的信息并未爆炸,知识更是没有爆炸。而任何一个领域的最权威知识非学术论文、学术期刊莫属。所以,如果要深耕某一领域,还是要回到学术领域最初的知识开始。
我们人类就是从一段承载信息的DNA开始的,生命承载的信息质量越高,你的人生就越有”品味“。
2、以人为线索比较容易掌握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
”二八法则“在各领域都普遍存在。学习领域如果你能够掌握20%的知识,就足以解决80%的问题。而这20%的知识往往掌握在该领域20%的学者手中,该领域其他内容往往是这20%学者的20%内容的演绎。所以学习伊始就找到该领域中的大牛,阅读他们的著作,往往是最高效的了解、入门,乃至打下坚实基础的”捷径“。
从关注”牛人的知识“开始。
(二)工作
1、负反馈调节 +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
大学专业是自动化,毕业最先去监狱工作,专业知识荒废三年,几乎完全丢掉。但是下面这张图我一直刻在脑子里,也知道我做每一件事。(1)先设立一个目标;(2)然后通过学习他人或者自身经验或者书本学习,找到完成这件事情的最初方法、步骤(也就是做事的MVP);(3)按照MVP着手去做;(4)将得到的结果与自己的目标比较;(5)结果与目标匹配,留存该MVP,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接着用;结果与目标不匹配,回头查看步骤中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找到问题改进。再按照改进的方法接着做事,重复以上步骤。
2、分解思维
拿到一个工作,先将其拆分成最小单元。比如我要负责起草单位的年终总结,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面对困难任务,我们很容易拖延,这时候利用分解思维,把困难的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第一步:找到单位所有简报、工作记录,各部门的工作总结;第二步:对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业务模块分类存放,合并同类项;第三步:按照时间顺序对同类项进行排序,并按照一星到五星来确定重要性;第四步:再将做得好和还需要改进的工作分类;第五步:搭建提纲,完成初稿;第六步:打磨完稿;第七步:提交领导,获取反馈;第八步:根据修改意见修改,重复第七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