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交易型市场(Marketplace)
很多人创业都希望去做一个marketplace的市场,类似淘宝,阿里巴巴,美团,Airbnb,Uber或者滴滴这样的交易平台。因为marketplace市场有很多优势,例如
网络效应:规模越大,网络效应越强,进入正向循环,一边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一边吸引更多的商户加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进入壁垒:一旦产生了强大的网络效应,别人想进入就很难,例如阿里巴巴想打美团,但美团做起来后就很难进攻这个市场。
效率优势:作为一个marketplace的平台,你不需要去占用库存,模式比较轻,例如淘宝,Airbnb对比传统线下。
但是对于一个marketplace的双边交易市场而言,在冷启动阶段的时候你既没有供给,也没有用户。虽然知道网络效应就像亚马逊说的飞轮效应一样,开始起步时非常困难,但是一旦市场开始启动,就会越转越快。但在初始节点是先解决用户需求,还是先来拉供给呢,换句话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没有用户供给起不来,没有供给吸引不了用户,例如就Airbnb这样的民宿公司,你是先去找名宿酒店,还是先找足够读的用户,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通过找寻了很多的成功公司的资料,例如亚马逊,Airbnb,美团外卖等这样的企业,发现他们在启动阶段都是有一些特别的方法的,那就是找个一个小的市场切入进去。
2.如何寻找细分切入市场
首先我们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就是STP理论中的Segment,将市场进行细分,然后选一个目标市场进行切入,去占领这个目标市场。常见的实现细分方法有:品类细分,人群细分,地理位置细分。可以参考之前写的文章 。我们看下这些成功的企业是怎么做的吧。
1.基于地理位置细分市场切入
案例1:Airbnb
Airbnb是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交易网络。在早期创业的时候,最开始一直专注于纽约市场,当纽约市场发展到一定量级之后才开始向全美国不断扩展城市。而在2011年开始进行国际化扩张时,也是会先选择几个城市,当这个城市的供给量与需求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critical mass),再开始进行全国的扩张,这样能够让市场进入稳定的正循环,而不是盲目扩张市场。— Kati Schmidt(Airbnb早期产品总监)
案例2:Uber
Uber早期在扩展市场的时候,首先会弄清楚供应量的规模,首要目标是吸引30名司机,然后将叫车时间压缩到15分钟以内,让运作开始进入正向循环后开始逐步扩展规模 — Andrew Chen(Uber早期产品总监)。
案例3:OpenTable(类似大众点评)
OpenTable的人发现,只有当前城市的餐厅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会对于用户产生足够的价值,因为选餐馆这个事情需要有足够的多样性,所以他们在进入一个新城市时,会首先让城市里面餐馆的数量达到至少100-150个,因为这样才会对用户选择餐馆产生多样性的价值,才不会让用户失望。
案例4:美团外卖
美团外卖在早期的时候对于市场进行了细分,外卖市场分为学生市场,白领市场和社区市场,其中学生市场最容易切入,因为学生群体对于价格敏感,且对于餐馆的要求不高,是最容易切入的,所以开始选定这个市场进行进攻,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进攻其他白领市场和社区市场。
2.基于细分品类细分的切入点
案例1:亚马逊
亚马逊我们现在知道是一个什么都卖的网站,但起步的时候是一个卖书的网站,为什么选择卖书这样的细分品类,这个是贝佐斯精心考虑过的。他在创业的时候列举了20多个细分品类,第一位的就是图书,主要有几个原因
1.书籍种类多。1994年图书的品类有300多万种,而同期歌曲只有30万。
2.线下体验差。因为图书会占据库存,而一个书店的库存数量都非常有限,导致用户去买书和查找书籍比较困难。
3.书籍足够标准。图书记录的都是文字信息,而且发展了几千年,在版号,内容上都非常结构化和标准化,非常符合互联网时代标准化转播的特征。
4.人群够高端。买书的都是高知分子,他们的收入也相对较高。
案例2:TaskRabbit
TaskRabbit(跑腿兔)是一个专注于线下蓝领工人接活的市场,我们在装修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工人,或者要找修马桶的工人,选择保姆或者维修工等等零碎的事情,在这个平台上都可以提供此类服务。他们在选择这类低频市场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谨慎,先从家具安装,房屋保洁这类相对标准化的市场出发作为切入点来进入市场,当把服务打磨的比较完善时,再考虑开始扩张市场。
案例4:Etsy
Etsy是一个专注于手工艺的平台,主要是帮助那些手艺人做的手工艺进行售卖,因为这些品类通常没法大规模生产,但是非常有个性,获得很多人的喜爱。在起步阶段的时候,他们也是非常谨慎的只选择了三个品类:古董,手工艺品和手工制品,将产品供给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扩大品类。
3.专注于供给,还是专注于需求
在选择细分市场的切入点之后,随之而来需要考虑的是要扩大供给(例如酒店的数量),还是扩大需求(增加用户数),但是从大部分成功的marketplace业务来说,80%的情况都是集中在扩大供给上,20%集中在扩大需求上。为什么要做选择,因为作为创业者你的资源是有限的,选择正确的方向,能够让你的资源投产比更高。
1.优先选择投入供给侧
案例1:Instacart
Instacart是一个专注于生鲜配送的平台,他们在早期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扩大供给量级,通过扩大供给量级会带动需求的增长。
案例2:Etsy
Etsy早期重点都是在扩展供给上,因为他们发现扩大供给的量级,因为只有足够多和丰富的供给,才会对用户产生价值,进而带动需求的增长,用户就是因为这个才会选择Etsy这个平台。在Etsy这样的平台上,有有很多提供供给的人本身也是够购买者,本身能够带动整体的传播,进而扩大了需求量。
案例3:DoorDash
DoorDash是一个外卖配送平台,类似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因为研究过很多marketplace的业务,发现只有足够多的供给,才会产生让平台产生增长。因为用户选择的路径都是相似的,选择餐厅-交易-外卖员送货。最大的增长杠杆一直是供应,也就是餐厅。搞定供应,他们会为你带来需求。
案例4:美团外卖
美团在外卖市场站稳脚跟后开始进入白领市场,最开始发现用学生市场的方法,纯粹搞补贴没有用,于是开始专注于供给的提升,也就是提升平台外卖餐馆的数量,但是好的商家不愿意做配送,于是为了让商家做配送,开始做自营配送服务。
2.优先选择投入需求侧
案例1:美团外卖
美团外卖早期在做校园市场的时候发现,如果沿用在团购业务中疯狂拉供给的策略没有用。因为你的需求量太少了,拉了很多供给之后,用户不够会导致商家的服务质量很差,进而会导致进入恶性循环,服务少会导致用户更少。因此改变策略,先拉动需求方,疯狂发海报做补贴,只选择几个供给,让这些供给商家能够赚到钱,然后才会有动力来提升服务,进而继续拉动需求的增长。
案例2:TaskRabbit
TaskRabbit在市场中发现,因为蓝领市场的数量巨大,基本接近无限供给,而重点是拓展需求端的挑战,让足够多的人知道这个服务。而为了减少低质量的供给,他们只有提升供给端的门槛和资质要求,并向供给端收入驻费用,来让提升供给端的服务质量,以便于吸引用户需求。
案例3:Airbnb
Airbnb在早期扩展市场的时候,为了扩展房源,一个重要的办法是在才Craiglist(美国版58同城)去爬取租户的市场邮件信息,然后给租户发邮件,内容也非常直接:告诉租户每个月能够赚500美金,而且点击能够一键在Airbnb上进行发布房源信息。
4.总结
看到这里可以看出,在marketplace这样的业务形态上,冷启动是极其关键的,因为资源有限且组织能力弱。核心是要先找到市场中合适的切入点,然后去找到市场增长的限制要素,明确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稀缺的哪一方,才能让平台投入的效率更高。通过快速拉动更为稀缺的一方(供给侧或者需求侧),才能快速达到增长的临界状态。
很多创业公司就是没有考虑这个问题,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导致投产比太低,最终失败了。作为在互联网平台的参与人员,需要思考的是弄清楚你所在的行业特性是怎么样的,应该在哪一端做更多的资源投入呢。这是在平台工作的业务负责人需要思考的事情,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向,才能让平台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