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娃在被窝听故事,我在看刘友龙老师的分享。刘老师今天说的是爱与规则,提到爱是孩子成长必须的养分,但很多孩子是缺爱的。因为很多父母不会爱自己,更谈不上去爱孩子。刘老师说缺爱的孩子小时候还好,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大幅度发展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看到这里我有点不自信了:我的孩子缺爱吗?他现在看来各方面发展还可以,到了青春期以后会出现问题吗?怎么判断他是否缺爱呢?看孩子还没睡着,我灵机一动,就问他:你觉得妈妈爱你吗?孩子没回答,反问我:你为什么这么问呢?“妈妈有时候会对你发脾气,所以想知道你怎么看妈妈?”我直言自己的担忧。孩子开始思考,过一会儿还是一副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样子,我就进一步说:你觉得妈妈不爱你?还是一直爱你?还是有时候爱你?孩子说是最后一个。我又问他,那就是妈妈发脾气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不爱你了?他点头。我的担心没有错,发脾气的确是伤人的。虽然孩子看起来一会儿就忘了,但并不是真的忘记了。
又把刘老师的分享看了一遍,找出重点:孩子需要从父母那感受到被关心,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被看重,被信任,被接纳,被肯定等。这应该就是爱孩子的具体内容了吧。但刘老师也指出了不会爱自己的父母是很难去爱孩子的。自我感觉我不算是爱自己的人。感觉爱自己太难了,我只能爱自己的一部分,有些部分实在无法接纳。心理学上总是谈接纳,什么是接纳呢?书上的意思接纳就是欣然接受自我、他人和世界本来的样子,不因优点而骄傲,不因缺点而沮丧。也包括不是非要去改变什么。从这些方面来看,我离爱自己还远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