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在《帆书》APP上讲述《世说新语》,声音悦耳动听,听起来舒服享受,受益多多。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字季伯,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且是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后被朝廷过继给其叔父刘道规。
刘义庆一生性情谦虚,清正廉洁,知人善任,简约朴素,爱好文史书籍以及相关文章义理。著有《徐州先贤传》,模仿班固的《典引》写成了《典叙》。其所著的《世说新语》直至今日仍流传于世。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两百多年时间里贵族们的言行、做事的派头和其他奇怪的内容。
全书36章,全是古文小故事,短的只有一行字,长的大多在百来字。一个个词条记录了魏晋时代的生活和那些高人奇士的言行以及思想观念。它展现了一个群体,叫“魏晋名士”;它赞美了一种活法,叫“魏晋风流”;它留下了一个文化记号,叫作“魏晋风骨”。
我们常说的“难兄难弟、鹤立鸡群、卿卿我我、身无长物、口若悬河、肝肠寸断”等等这些成语,都出自于《世说新语》。
我们熟悉的名士,比如曹操一家、王羲之一家、谢安一家、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也都在《世说新语》里熠熠闪光。《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简短,但道理深刻。
故事一:“魏武帝见匈奴使者,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曹操要接见一个来自匈奴的使者,曹操很自卑,认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怎么能镇住远方的来使呢?所以他就派了一个替身,叫作崔季珪,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曹操他就拿着一把刀,站在那个王位的旁边。
等到接见完毕,曹操就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说:“你觉得魏王如何?”那个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但是,就在那个榻旁边拿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容止篇》,它告诉人们,看人不准的人才看外貌,慧眼识人的人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外貌、姿容这些相比,人的气质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多读书,时时陶冶自己的气质,人们是看得见的。
故事二: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他也是大书法家,是个典型的雅士。他有才气,但也有雅气;有贵族气,但是也有痞子气。
王子猷住在山阴的时候,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市,有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就叫仆人来倒酒。喝一会儿,环顾四周,看到一片洁白。然后突然内心有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他就开始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这诗吟完了还得干点啥,就想起了他的好朋友,叫作戴安道。
当时戴安道在很远的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嵊县。王子猷就从绍兴连夜乘着一个小船,去看望自己的朋友。这个船走了一夜才到,即“昼夜兼程来看你”。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没有进门,转身返回去了。
王子猷就是这么傲娇地乘着兴致来了,来到门口后,兴致已经尽了,就返回去了,他觉得“为什么非要见到这个人呢?”
王子猷这种不接地气、但凭兴之所至的行为,很鲜明地体现出当时世人所崇尚的一种风度,叫“魏晋风度”,就是任诞放浪、不拘形迹。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事,重要的都不是结果,是这一路上的风景和此刻的诗意。
故事三: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赵母嫁女儿,女儿要出门时,她告诫女儿说:“千万不要做好事!”女儿问道:“不做好事,可以做坏事吗?”母亲说:“好事尚且不能做,何况是坏事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永远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活,现代人叫作“讨好型人格”。这种人不但自己为声名所累,干一些违心的事儿,还容易遭人记恨,并不能得到尊重。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告诉女儿,你不要讨好别人,你到别人家去,依然该做做、该睡睡、该吃就吃,只要不是做坏事,你不需要取悦别人来违心地改变自己。做自己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能想象吗?这母亲简直就是个现代人!可它竟然发生在魏晋时期,这个母亲的思想多开明。
这样的好故事,阅读它,是不是可以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反思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