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之一,自成书以来,历代文人都争相为其作注,从王弼,河上公到苏辙,再到陈鼓应,张舜辉,可以说历代文化精英,都无不驻足于此。鄙人对这部书也些浅见,希望与方家共同探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老子对“道”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道不可说,不可名,并非“道”有宗教般的神秘性,而是因为“道”的含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任何一种解释和定义,都会给“道”加上人为的痕迹,就有了局限,因为一切解释和定义本来就来自于“道”,对于商人有了“天道酬信”,对于普通人而言有了“天道酬勤”,于是医生有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教师有了“教书育人”。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无”就是浑沌未开时情景,“无”中孕育着无限可能,在“无”中才可以发现“道”在未发之时的状态,是一种形而上的,没有具体形态的存在,相对于“无”“有”就是“道”的显现,万物在获得“道”的支持后的一种形而下的存在。因此“有”来于“无”,“有”是“无”的外在体现,“无”是“有”的内在根源,所谓无中生有,即来源于此。再引伸一下就是“道”即是“无”,“德”即是“有”,“道”是宇宙的本原,“德”就是宇宙在“道”的作用下,所获得的外在显现,比如,花草树木,飞鸟鱼虫,即是得“道”之后获得的一种存在状态。
“有”和“无”,“道”与“德”两者同出而异名,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没有“有”则“道”无可显现,没有“无”则“德”失去根源,它们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同出而异名”。于是宇宙的一切皆来自“道”,那么,它也就观察的唯一门径,所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