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原发于公众号“锁蛮有话说”,文责自负。
1995年央视春晚,有一首歌——叫做《中华民谣》,《中华民谣》让人耳目一新。之后迅速大街小巷播放。其影响力之大,连我这个七音不全的人都会哼唱几句。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这首歌的旋律依然在脑海中盘旋。歌词如下: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朝来夕去的人海中,远方的人向你挥挥手。
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你千万莫回头;苍茫的风雨里何处有,让长江之水天际流。
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与小楼已不再有;紧闭的窗前你别等候,大雁飞过菊花香满楼。
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时光呀流水匆匆过;哭一哭,笑一笑,不用说,人生能有几回合?
风雪连天万户侯,莲花宝座伸出兰花手;妙语解开心中事,几家拜我几家愁。
今天,2025年重阳节,我突然对这首歌中的“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有了兴趣,决定在古诗文中找一找,菊花是不是都插在女性的头上?
古人把插花这个举动叫做簪花。古人常将菊花簪于头上,这一风雅之举不仅是对自然的亲近,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情感寄托。
屈原最早把菊花的意向写入诗歌中: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没有簪菊,而是吃菊。屈原是不是发明菊花茶的第一人呢?这个问题比较有趣,值得研究一番。
但菊花的第一个花语——高洁,由此确定。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世后,菊花开始有了“隐逸”的花语。
菊花开在百花之后,“我花开后百花杀”,所以,菊花就有了“长寿”的花语。
至于菊花什么时候成为花中四君子,就不考证了。
后来菊花在十七、八世纪进入欧洲,因为它在秋冬季漫长的花季而被种在墓地,就逐渐赋予了“哀悼”的象征意义,
现在,白菊和黄菊已经成为葬礼上常见的花卉。
再后来,中国和国际接轨,菊花(特别是白菊和黄菊)已普遍被我们视为丧事用花。
菊花从中国走出去几个世纪之后,就这样来了个中西合璧。
现在呢,菊花居然成为人体某个部分的雅称。
——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
话说回来,头插花卉的习俗古已有之,不仅限于菊花,也非女子专美。
唐宋时期,男子簪花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在某些场合(如朝廷宴饮、科举及第后)还是身份和荣耀的象征 。
宋代典籍中甚至有对官员簪花数量按品级做出的规定 。
试看晚唐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面对秋水长天、北雁南飞,诗人忘却了尘世间的烦恼,开怀大笑,将菊花插满头,尽兴而归。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由此拨动了文人们的心弦。
浪漫的事总和苏轼有关,他把杜牧的诗改为一首词: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重阳登高赋诗,也把杜牧的这首诗改了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欢声笑语中,将菊花插满头,是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浪漫情怀。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极爱重阳节簪菊,虽已鬓发斑白,但依然激情难抑、孤傲疏狂,以白发簪菊自娱自乐。
他在《南乡子·诸将说封侯》中云:“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在另一首《南乡子》里黄庭坚又写道:“卧稻雨余收。处处游人簇远洲。白发又扶红袖醉,戎州。乱折黄花插满头。”
在《鹧鸪天》一词中,黄庭坚把簪菊纵情、放浪形骸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云:“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花插满头是宋元时一种极盛的风尚,满头黄花和重九秋意渐浓、登高怀远的心绪形成了鲜明对比,鲜艳灿烂的色泽和馥郁清爽的菊香,冲淡日渐浓重的秋愁。
南宋词人韩元吉词曰:“不惜黄花插满头。花应却为老人羞。年年九日常拚醉,处处登高莫浪愁。”
陆游诗云:“不识如何唤作愁,东阡南陌且闲游。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
范成大写道:“身闲身健是生涯。何况好年华。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
元好问说得更妙:“鬓毛不属秋风管,更拣繁枝插帽檐。”
这样的诗词要说起来还有很多很多。
总之,唐宋时期是古代文化的极盛时期,文人墨客在当时引领了文化潮流。如今国泰民安,各地菊花盛开。从互联网上可以看到的视频和照片中,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全国各地不同的菊花美景和人们出游的喜悦。
突然想到,长安(西安)的著名打卡地——大唐不夜城,今晚出场的“诗人们”,如果在头发或者冠上,插满菊花,当为一道美味的文化盛宴。
这样想着,突然就想出去走走,头上也插满了菊花,招摇过市,应该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吧。
——2025年重阳节于海南岛某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