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年纪的人一定记得九十年代流行的《中华民谣》,歌词中有一句很顺口却不大好理解,就是“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估计没谁不会哼唱吧,但实际上当时这首作品一度被认为是电脑诗作品,除了音乐好听,古词堆砌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含义。
其实“菊花插满头”是有出处的,而且是大诗人杜牧的作品。
《九日齐山登高》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七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五微”部的七律,通篇格律严谨,只有第七句的“今来只如此”使用了“锦鲤翻波”,对换了五、六字的平仄,这是一种变格,并非出律。
具体平仄格式推导见本人专栏文章,这里不赘述。
这是一首相当负能量,即使杜牧强行开阔诗意,也无法真正纾解郁闷的作品。
没有得到重用的张祜拜访杜牧,而杜牧也是一身志向才华,在当时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两人江湖已远,同病相怜,于重阳这一天相约登山,希望能一解心中怨气。
首联起,“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大江东去倒影着南飞秋雁,我与你带上酒壶一起去登山。
这是环境描写和事情交代。“涵”就是包含。“江涵秋影”的“影”,就是“飞秋雁”的影子,也就是“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中“大雁飞”的来处。“翠微”,青绿色的山。
颔联承,“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尘世不开心,只好自寻开心。这一联上承首联,是递进式情绪表达。
菊花插头,是当时重阳节登高的一种习俗。古人都是长发、发髻,所以插花并非女子专利。
这一句正是“中华民谣”中那句词的来源,它综合了首联出句的“大雁飞过”和颔联对句的“菊花插满头”,实际上的意思是秋深相思重(连接上文“醉人的笑容你还有没有”),只不过意象使用生硬,没有过度,没有重阳节的情境配合,所以让人难以理解。
谁会为了你一句歌词,去寻根问底呢?所以写现代歌词,即使是伪古风,也不要过多使用典故,即使有人懂,不代表大家都懂,虽然不会影响歌曲的流行传唱——很多人并不在乎内容,但势必会引起部分在乎内容的读者的疑惑。不是很多人说《中华民谣》不知所谓嘛。
颈联转,“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过重阳佳节, 不要怀忧登高,望着落日余晖哀叹。
杜牧还在竭力劝解,可越是将笔墨放在“酩酊”上,说明越是无法对“恨落晖”释怀。
尾联合,“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开心点吧,不要像当年景公爬牛山一样,空自唏嘘流涕。
合回爬山这个行为,并使用典故进行对比。
“牛山下泣”的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上》: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
齐景公游于牛山,看到大好河山,忽然涕泪横流:“我怎么舍得这美好的江山,离开尘世去死啊。”艾孔、梁丘都跟着哭了起来。只有晏子反而大笑。
晏子笑什么呢?笑齐景公不知足,笑艾孔等人谄媚。因为如果谁都不想死的话,哪里又轮得到齐景公来当王呢?
后来就用“牛山下泣”来比喻因事物变迁而引起的悲哀,也指不知满足而自寻烦恼。
这个尾联,使用了齐景公的典故,倒有些对比的意思了。杜牧将自己和张祜的登山之游和齐景公牛山下泣相比,指出自古以来就没有能让人满足的事情,不值得为人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悲伤忧愁。
诗句看上去非常旷达,希望一起登山的朋友张祜不要那么郁闷忧愁。但是我们通读全诗,就会发现无论诗人如何纾解,都摆脱不了抑郁愁思。
他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张祜因为受到元稹的排挤,一身文才却无法见用。这种感觉在当时的一帮文人中,是同气连枝的。张祜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卓著,所以他的怀才不遇和来访勾起了杜牧对自身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虽然作为主人,他尽力以高邈旷达来慰藉张祜,却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也伴随着诗句一同释放出来。
正所谓二子登山,同病相怜。
所以即便使用了齐景公的典故来进行疏导,也改变不了这首作品的负能量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