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有人说,生活就是 你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明明自己比起身边的人来说 已经非常努力了,但生活的改变仍然不大。
看到朋友圈有人推荐书单,立马收藏购买,怕自己一个人意志力不够 付费加入了很多互相监督的打卡群,可是最后渐渐失去了动力和兴趣,报了很多私教课 可是那么长时间过去了 身材还是老样子。
为什么自己拥有了行动力和执行力 ,但是结果往往却是差强人意。
1
生活中 我算是一个积极分子, 如听课来说,一些有关于自我提升的网课我都会买 买课的初衷一开始都是想改变自己 通过学习让自己有所进步。
但最后发现的就是 “买课一时爽 听课火葬场” 。眼看接近年底了 年初买的很多课程还没有听完,焦虑的同时也对自己很多的无奈 这些课 是完全没有听吗?其实也不是 。
大多课程都是只听到一半,看到新的课就报名参加 后面就变成很多网课扎堆 然后来不及听, 慢慢的也就不了之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直到上了几次写作课后 ,我好像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记得报名参加的写作课里,第一堂课苏末老师说,如果报了写作课的这段时间里 建议大家不要再报其他的课程.
因为写作需要大量时间的沉淀和练习,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学会聚焦 学会取舍 沉下心来做刻意练习 。
她的这句话一语惊醒了我,因为我差点同时就报名了另一个读书打卡的活动,的确 按照惯例我会把生活安排的比较“充实”。
看到有益的爱好都想尝试 ,但大部分的事情 都没有收获太多的成就感 因为“贪多”而忽略了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很多东西做出来效果一般。
不善于取舍和放弃 什么都想做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成。
最初接触写作的时候 ,就抱着业余时间玩玩 美其名曰充实了自己的生活 但大部分情况都是有事去忙事 没事凑两条。
后面阅读量不高,自己也就渐渐失去了动力和激情。我甚至忘记了自己开始时的踌躇满志,最后只好安慰自己 过程比结果重要。
就像一个业余运动员 既考不上清华 也进不了省队 最后两头不靠 浪费芳华。
2
做好一件事不能只是浅尝辄止, 任何成功 都需要厚积薄发的 才能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
围棋运动员,一天要训练12-14个小时,坚持八年才能进入职业二段,问题是 你能不能像围棋运动员那样熬上一年。
比如在写作课里,我一般只选择爬完楼听完当天的课程,课程中间设置了几天答疑时间,这些天里 ,我也只是在群里看看有没有同样和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没有的话我就当做放松休息,从来没有想过再复习一下前面的课程。
可是我发现 群里有的同学会利用这几天没有新课的时间,把之前的课程反复听上好几遍,每次上完课做思维导图帮助自己消化理解,所以几节课下来知识吸收的非常好。
在不用交作业的那些天,也会把老师发在群里参考的写作题目 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练练手,自然而然他们写出的文章质量也就高出很多。
真正的努力是要在刀刃上,每天固定时间刻意地去练习这一个目标 直到达成。 这样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3
当然其中免不了不想放弃 ,又看不到效果的焦虑.
记得我在写完第一篇文章交给老师审查时,交作业之前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好歹自己也写作过一段时间,而且自认为听课算是比较认真的。
可是就当我收到老师邮件回复后,心里就凉了好大一截。除了第一条肯定我的行文流畅以外,后面的七八条都是建议,其中老师指出从我交的作业来看 对课程的吸收效果不太大,全文可读性不是很高,建议我重新听课程重新修改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几天的时间我调整了一下,其中也不乏不想面对自己失败的作业,可是后面我还是进行了一次复盘,把之前的课程回放了一遍,按照老师给出的建议 打开电脑一段一段的修改,才有了今天这篇推送。
这种过程是挺痛苦的,因为心情完全不像写一篇新文章时洋洋洒洒敲完字后的成就感,它特别像一个未达成的目标,需要自己再次回放自己的目标 袒露在自己面前,分析原因 再进行修改,再次赋予它生命。
哪有不经过彩排和推敲的好戏 哪有不修改的好文章
只有真正走心的努力 ,才不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