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上有一组数据吸引了我,中国人均读四本纸质书,时间单位是一年。
看到这则新闻,我特开心的跟家里那位说,快看快看,好多人一年读书的量是我一个月的,我第一次没有拖统计大数据的腿。
说真的,一般说个什么城市平均工资呀,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呀,我回回都拖大数据的后腿。但是,这一次,我骄傲的昂起头,觉得自己终于在大数据面前扬眉吐气了。
伴随着各种电子产品加快了我们生活的节奏,看实体书的人越来越少。一是休闲方式多了,打游戏看电视刷微博看起来更适合年轻人,读书这件事好像很老派。二是好多人觉得,看书嘛,手机、pad、kindle也可以看,何苦要翻纸质书,随身携带麻烦,还要浪费钱,网上好多免费的资源为何不用?三是最可怕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会读书了,觉得从读书中找寻不到乐趣,学习不了知识,读书还有何用?
其实自打大学毕业以后,有一段时间我也很少再读书。一进入社会面对花花世界的多种诱惑和让我疲于奔命的人际关系处理,使得我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好好静下来读书。
仅有的几次读书经历基本是网红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看了也就看了,感觉不痛不痒。
真正开始密集的每天用一两个小时来读书是发生在孩子入小学以后。晚上她做作业的时候,我从内心里觉得在一边玩手机看电视都有点对不起孩子。虽然一天上班已经精疲力尽,但孩子也是上了一天的课,晚上却要写作业,大人有什么理由已经开始放松了?(这里我也要说一句题外话,中国的学生绝对是最辛苦的群体。)
于是我选择了看书,她写作业我看书,美其名曰一起学习。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阅读是一种特别好的习惯,几乎说有的家长都在振臂高呼要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
喊口号人人都会,但是真正能陪伴他们阅读教会他们阅读的家长却少之又少。
这一年书读下来,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但确实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所获得的幸福感是其他事物无可比拟的。我现在经常有一种到时间了没开始看书就有抓心挠肝的失落感的感觉。
在读书的这段过程中,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发生了几件扰人的大事,我在处理的过程中虽不说完全放平心态,但是相比较之前心理的承受能力还是有所增长的。我思考了一下,应该是读书的阅历带给了我成长。
高晓松曾经说过,他人生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就是在咖啡馆里点一杯咖啡,带上一本书,无人打扰。我现在相信这是真的,我每晚九点沏上一壶红茶,拿起一本书,读上一个小时,连梦都是香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