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之巅,那惊鸿一瞥——天池!

都说长白山天池是“仙界明眸”,可这双“眼睛”,却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

出发前,导游就给我们打了“预防针”:“长白山有‘五不上’,满足一条,咱立马退票!”这话一出,车里几位年长的同伴脸上顿时添了几分犹豫。最终,同车就有六位选择了山下等候。除了身体原因,导游那句“上去没看着天池,觉得白跑一趟的,最好也别上”,更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我们心头——这一趟,能看到吗?

旅程从景区大巴开始,穿过层层叠叠的阔叶林。一下车,嚯!山门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换乘景交车继续盘旋而上,抵达针叶林带边缘。本以为胜利在望,哪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图片说明:远处是云,不是天池!

眼前,是专为登顶准备的白色小吉普车队。它们像一串灵活的白色甲虫,沿着异常崎岖、狭窄、陡峭的山崖奋力攀爬。令人惊叹的是,如此密集的车流,山道上竟不见一丝黑烟——原来,全是环保的电瓶车!这25分钟的“过山车”体验,颠簸得人七荤八素,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山顶的风,是无形的大手

车门一开,凛冽的狂风瞬间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吹得人几乎站立不稳,眼睛被风沙迷得难以睁开。我慌忙摘下遮阳帽塞进背包,手忙脚乱地掏出雨衣裹紧全身——这薄薄一层,竟成了此刻最珍贵的“铠甲”。服务站租借厚大衣的窗口早已排成长龙,30元一件的“温暖”,成了不少同行者的救命稻草。

向峰顶,发起最后的冲刺!

沿着陡峭的山脊向上望去,一侧是如蚂蚁般缓缓挪动的“人龙”奋力攀登,另一侧则是看完下山的队伍蜿蜒而下。我和妻子汇入向上的洪流,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山脊上的风更加狂野,好几次差点被掀个趔趄,只能死死抓住路边的攀援绳。碎石砂砾被风卷起,漫天飞舞,砸在脸上生疼,恍惚间竟以为是下起了雪!这才明白导游为何叮嘱“下雨千万别打伞”——这风,是真能把人连伞带走的!

接近峰顶,人群骤然密集起来。就在摩肩接踵、缓慢挪动之际,我下意识地向山的另一侧瞥了一眼——

就是这一眼!

山坳之下,一泓深邃得近乎墨黑的湖水,静静地躺在群峰怀抱之中!天池!是天池!


“快看!天池露脸了!”不知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沸腾!所有人都疯狂地涌向观景一侧,高举手机,想要定格这难得的幸运时刻。我和妻子在人缝中艰难“突围”,终于也挤到了前排。激动地举起手机与那抹神秘的“黑青”合影,可惜风实在太狂,镜头晃动,拍下的天池也显得有些模糊不清。想起天山天池可以泛舟湖上,甚至走到水边,而长白山天池这深达200多米的火山之心,只能像现在这样,在呼啸的风中,于山巅遥遥俯瞰,更添一份庄严与神秘。

狂风吹乱了妻子的长发,也吹走了我们珍贵的合影——风沙迷眼加上发丝乱舞,后来翻看照片,竟没有一张满意的,妻子懊恼地全删掉了。这份遗憾,也成了天池留给我们的独特印记。

站在峰顶,望着脚下这巨大的火山口湖,不由得想起太白山的大爷海。它们何其相似!都是远古火山喷发后留下的深邃眼眸,都需要攀登至顶才能一窥真容。只不过,大爷海温婉些,容人亲近湖畔;而长白山天池,则更显孤高冷峻。两座山的植被也仿佛孪生兄弟,从山脚的阔叶林,到山腰的针叶林,再到接近山顶的高山草甸,直至裸露的荒漠石块,真正是“一山有四季”。

最让我心头一暖的是,同行的老父亲,已82岁高龄,竟也一路坚持,和我们一同站上了这风急天高的峰顶,亲眼看到了天池!这份毅力和强健的体魄,实在令人敬佩。

下山时,风似乎小了些。裹紧雨衣,回望那云雾又开始缭绕的山巅,心中满是庆幸。这一趟长白之行,千辛万苦,顶风冒石,只为那惊鸿一瞥。值了!毕竟,有多少人来了,也只能与云雾相对。能亲眼得见天池真容,是长白山赐予我们最大的幸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