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这是一篇关于文学史方面的专门论文,它集中的反映了刘勰的文学史观,比较全面的叙述了自陶唐至齐代的文学发展过程。其中,对于当时的齐代文学只做了一般性的赞美,没有进行分析和评价。
作为刘勰的文学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的是:
1
社会现实影响、决定文学的发展;
时代的政治,必然要反映在文学创作中。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意思是文学创作与时代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文学体制和风格。例如,他在叙述陶唐、有虞时代的文学时,指出由于“德盛化均”、“政阜民暇”,所以出现“心乐而声泰”的作品。
陶唐、有虞是五帝中的后两位,五帝: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陶唐指尧帝,因他的封地在陶和唐,故称陶唐,有虞指舜帝,号有虞氏。
这句话是说尧舜时代政治清明,君主以德化人,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文学作品风貌也是欢声笑语、盛世祥和的。
而建安文学则是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故“雅好慷慨”、“梗概多气”。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之一,可谓群雄逐鹿。政治上曹操取得政权,文学上形成了以“三曹”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即建安七子。
建安文学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人生短暂的悲凉幽怨,也不乏意境宏大,格调朗畅的作品。如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而文学与艺术等意识形态正是政治的反映。正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世道太平时的音乐与文学艺术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清明;乱世时候的音乐、文学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人民不满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乐与文学是充满哀和愁思的,百姓困苦无望。
2
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文学的发展是受社会现实制约的,同时,文学本身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即前后继承的关系。这一点在《时序》中表现得也很明显。
例如,在叙述大放光彩于战国时代的楚辞时,一方面指出它受到诸子尤其是纵横家的影响,所谓“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即文采瑰丽的作品,来自于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美好的风俗习气。
另一方面,指出它在汉代所发生的巨大的影响,所谓“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意思是自从汉家王朝建立以来,到汉成帝、汉哀帝为止,虽然时代经历了一百余年,文人写作的变化很多,然而他们仍然继承了《楚辞》的传统,屈原留下的影响,在这些作品里就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