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读一本书不能够引发思考,那这本书便算是白读了;同理,若是参加一场培训,没有学到知识、引发相应的思考,那这场培训就算是白参加了。事实表明,这场为期三天的培训收获满满,干货颇多。再次明确了我们教师的职责与要求,也提醒了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用充分的学识学养征服和培养学生。我忽然想到了前段时间学习的戴维•帕金斯的一本书《Future Wise》,译名《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我们作为教师,不就是在为未来的自己而学,为学生的未知而教吗?
一、 为未来而学
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若要让学生有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后来这句话衍生成各种版本诸如“老师得有一个水井”、“老师得有一渠活水”等等,意在表明教师的深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次我们学校的培训也尤为重视这一点,各位领导发言中都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希望教师能在自我成长的路上走得更为扎实。尤其徐校长所言甚入我心,徐校长说:不一定只钻研专业书籍,也有很多优秀教师谈起他们的优秀不是因为他们读了大量的专家的书,而是读了大量的书。
帕金斯教授提出一个观点:要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想来是要我们作为教师不要停止学习和成长,但不一定非要沉入专业的土壤封闭住自己,而是广于接受,并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既不能泛泛而学,浮光掠影,也不能专执一类,固步自封。教授提到,传统教育结构越来越难以满足世界发展的需求,而灵活的网状结构更能以其拓展性和生成性来获得更多机会。若要建构网状结构的思维模式,读书学习必不可少,不仅要博而广地读大量的不同类别的书,还要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专而精。
二、为未知而教
这句话我特别喜欢,说得太贴切了。我们做教师的,不就是在为学生的未知而教吗?这里面要提到的是,学生的未知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还有学习能力。
刘主任在培训的过程中提到,他在焦急的等待学生出考场时,听到旁边学生提到考了什么什么,他讲过了,会松一口气,反之则惴惴不安,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辜负了学生。可能是我没有上过初三,无法感同身受。我在思考的是,我们初中三年的语文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只是最后中考考纲的所有知识点吗,亦或是一堆美化了的答题技巧?难道不应该是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的语文世界,教给学生语文的审美与能力,再辅之以方法的指导吗?
来实验中学整整一年了,我仍记得初来乍到时实中语文组带给我的震撼,不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大家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都是那样勤奋好学,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并为能加入这样一个集体而光荣而骄傲。我一直在想,这样强劲强大好学奋进的集体,学生怎么可能会不出色,不优秀,学生的语文水平怎么会不高?
后来确实不负我所想,实中的语文一路高歌猛进,随笔教学扎实稳步推进。一切都显示着形势很好。
但我初入实中时,有一个很大的不适应:在我们备课过程中,各位教师专业水平都很高,备出的课很细致,备出的课件也很细致,细致到每一个主问题下的子问题,甚至再小的问题,课件上都是能够连同答案一起体现的。是不是这样的扶手搭的太多了呢?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呢?我心存疑惑。
这次培训中刘主任提到,部编本教材的推行,对名著阅读提出了新要求,要让学生真正地读进去,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在过去一年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我们分章节帮学生整理情节人物形象,学生读书做题,好像也很扎实的样子,但如果出了一道平时没出过的题目,哪怕学生读了书,他还是不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读过书却不会做从书中考的题目呢?刘主任也说,很怕出到没做过的题目,“很感谢某某老师对某名著全面的整理,考的正是我们考过的,答案也基本一致”。可是,倘若阅读范围扩大,考点更为精细,那又要怎么办呢?刘主任说,随着阅读的精细化,我们老师的责任任重道远,题目设置、章节归纳也要跟到位。可是名著何其多!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之强,就要把功夫花在这些费力费时费心而又不一定讨巧的事上吗?我看了下部编本教材的名著推荐,光八年级就选定了四本,又另外推荐了八本。教师如果不教给学生方法,不培养他们形成阅读习惯,逐渐让学生形成能力,光靠我们一己之“蛮力”,学生何其累也!教师何其累也!
所以,是不是该适度的放手呢?还课堂给他们,还名著给他们,还语文给他们,不是被动的痛苦的被鞭策着的学,而是主动的愉悦的,为一个问题而争执讨论着的学。语文是多么有活力多姿多彩的学科!老大说,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让我们的学生也去体味这一份生活的温情,多么好!
为未知而教,教的还应当是技法、能力层面的东西。发达的互联网早已注定了我们不可能是过去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知识层面的东西不一定全靠我们来传授,教师不是万能的。但我们仍需尽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这才是学生未来走进社会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或许是从教时间太短,我对教学的理解仍处在初期的浪漫主义,或许还有很多的不切实际,贻笑大方,但我仍保有最初的赤诚之心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教学。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且行且思,勤学不辍,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