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罗胖讲逻辑思维,美国的宪法非常棒,但是非洲国家利比里亚完全照搬,却不能取得成功。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宪法本质上是一套规则。但这套规则如果要运转的良好,他的前提是所有人关于这套规则产生共识。所谓共识就是大家都认同的观念。
辩论也是一样,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辩论的双方,必须要有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才可能辩论出结果。共识其实就是一个标准。保证交流的双方在相同的前提下有序的进行而不至于产生混乱,否则你说你的道理,我说我的道理,没完没了了。
比如一套好的教育理念,你说它好,这是有前提的。它是多年以来的最佳实践呢?还是一个已经成功的具体案例。如果是最佳实践,那么它或许对大多数孩子都有帮助,如果是具体案例则不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如果一味的套用,多半不会成功。最佳实践可不是那么简单,它几乎要符合大多数孩子的情况。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总结下来应该是厚厚的一本方法论。具体案例则要看情况而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孩子的性格怎么样?家庭环境如何?学习氛围怎样?父母的理念怎样?老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如此多的条件交织在一起,这种成功模式,怎么能够轻易的复制呢?
所以我觉得教育理念应该是一种抽象的思想,而非具体的方法。就像战略和战术。战略是我们要走向何方,而战术是我们具体怎么到达。教育理念应该是一种共识,而具体的方法则是制度。无论共识还是制度,都有好有坏。这个好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要视情况而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说的是环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说的是受教育的人。
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无法遵循一套简单的逻辑。但人们的思维方式,总是喜欢简单的逻辑。因果关系是没错的,但是世界越复杂,因果关系就变的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了。我们自以为正确的结论,一是要经过证据的证明,二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方向。简单的机械的执行和模仿,很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所以在合作一件事情之前,先达成共识。其实就是树立一个共同的,大家都能接受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具体的制度建设。而这个制度一定是灵活的,可能随时都会变化的。因为有了共识,执行这个变化也会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