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小金鱼怎么不动了?它死了吗?”
“妈妈,人老了就会死吗?什么是死?”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每位父母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见过很多大人,这样处理孩子对死亡的疑惑——
极力否定:
“别瞎说,哪有这样的事,这不是小孩子应该考虑的问题。”
努力回避:
“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咱们不讨论这个好吗?来,看看这个,这个比较好玩……”
尽可能安慰:
“宝贝别怕,小金鱼只是被仙女邀请去做客了!放心,爸爸妈妈永远不会离开你的,我们会一直在你身边。”
极个别的会夸张地描述:
“对啊,死了以后,我们就看不见听不到再也没有感觉了,身体一动不动,还会烂掉,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如果对孩子的问题一味否定,那我们否定的可不仅仅是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还有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想这些是不对的。事实上,孩子有权对任何事物感兴趣。
如果对孩子的问题一味回避,孩子的注意力虽然会暂时转移,但问题并没解决,孩子很快就会来问我们第二次、第三次……
选择用安慰的方式来处理,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孩子的恐慌,没什么比编造一个美丽童话更能安抚孩子情绪了,很多文章也是这么写的,看上去很有爱。当孩子沉浸在大人描述的美好画面、不再害怕时,我们往往会有成就感产生。
但事实上,这是在对孩子隐瞒死亡的事实,有可能影响到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很早以前,在一部国外影片里看到过这样的情节:
年幼的女儿问父母关于生死的问题,父母不想让孩子伤心难过,就说,所有死去的亲人和朋友都会活在天堂里,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仿佛死和活着是一样的。
结果,孩子竟怀着对死亡的憧憬慢慢走进湖中,溺水而亡。
父母追悔莫及,生活彻底改变了。
那时我就想,死亡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对孩子去美化它。
就如每次孩子问到已经故去的姥爷,我都会告诉他姥爷已经离开我们,他的灵魂可能在天上,但我们永远都不会再见到他。
至于夸张地给孩子描述死后的种种可怕状态,也是大可不必,那会让年幼的孩子更加恐慌。
死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意味着分离与失去,而且这种分离与失去是永久的、不可挽回的。那些不由分说就离去的可能是小小宠物,也可能是我们生命里很重要的人,那种分离与失去的感受,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要能够品尝和承受的。
这一切,究竟该怎么对我们眼前那个柔弱无助的小生命解释清楚呢?
别再纠缠死去后会怎样,换个角度说说活着的事
前不久带孩子去一家美术馆看插画展,旁边一对母女的对话深深打动了我。
女儿四岁左右的样子,在一幅与死亡有关的插画作品前问妈妈:“所有人都会死吗?”
妈妈淡定地点头:“是的。”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都会死吗?”
“是的。”
女儿开始咧嘴哭:“你们都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我怎么办……”
妈妈拍着宝宝安慰道:
“我们不会一起死的,爷爷奶奶很老时可能会生病,会死去,但那时爸爸妈妈还在,会在你身边继续照顾你。
等爸爸妈妈也变得很老很老时,你已经长得比妈妈现在还要大,能照顾好自己了,到那时你可能已经有自己的宝宝了呢。”
女儿还是很伤心:“可是你们都死了,我就见不到你们了…”
“你说的对,死去确实就见不到了。但是你看,现在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照顾你、陪你玩游戏的情景,你会记在脑子里的,你会一直记得我们,就像我们还在你身边一样。”
女儿已经快要哭了,指着自己的小脑袋说:“就算都在我脑子里,但是我就不能再要抱抱了…”
妈妈不紧不慢的说道:
“宝贝,你知道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生命。身体是一个生命,从小婴儿开始逐渐长大、变老、死亡,就像树叶在春天发芽,在冬天从树上落下来一样;另一个生命呢,就是我们的身体在活着的时候所创造的东西。
比如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很美丽的画,那些画出它们的人,很多都已经死去了,而这些画就是他们的另一个生命,一直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些话已经上升到生命的意义,小女孩似懂非懂。
妈妈接着说:
“只不过小朋友还没有长大,所以现在还只有身体的那个生命。所以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安全,要好好吃饭、睡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等身体的生命渐渐长大了,小朋友会学很多本领,学习这些本领,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长大之后,能创造出其他东西,比如这些画,就是人的第二个生命。”
小女孩似乎看到了希望:“那我将来也画很多画,就可以活得更长了,对吗?”
妈妈笑着说道:“对,可以这么理解。不仅是这些画,还有那些好听的故事、好看的电影,都是人创造出来的,都是人的第二个生命。”
这位妈妈,就这样巧妙而成功地把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转化成了对生命的渴望。
原来,我们可以不纠缠于死去以后会怎样,而是换个角度说说活着的事。
“人有两个生命”的说法,孩子年龄不同、理解力不同,未必都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正能量的说法。
身体那条命我们自己说了不算,可能再怎么努力也难逃一死,但对身体好一些,这条命可能就会长一点。
至于用身体所创造出的第二条生命,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决定它的长度。
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也是他需要安全感的时候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纠结点是不一样的。
3岁左右的小朋友,面对死亡的问题通常都是带着担忧的心情,觉得一旦发生“死”这种事,就没人陪伴和照顾自己了。
“人会死”是客观事实,不必否认,委婉地解释就好,可以告诉孩子,离去的亲人会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他,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
当孩子明白就算亲人死去,也一样有人能照顾好他的生活时,他会安心许多。
再大些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思辩能力,简单的承认和安抚都不能满足他们的探索欲,还需要给他们一些正向引导,来强化他们内心的安全感。
这时,大家可以借鉴前面美术馆里那位妈妈的解释。毕竟,人生所学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告别而做准备——
我们走着走着,爷爷奶奶就走了;
再走着走着,爸爸妈妈走了,同学朋友走了;
最后我们自己也要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人生就是这样一场告别的过程,无论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在学习怎样才能没有遗憾地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