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教会妈妈微信视频之后,风雨无阻,每天10:30左右,给你来一发视频聊天。尽管跟她每天重复,中午不下班,中饭在公司吃,12点用餐时间,她还是依然会问你,下班了吗?吃过饭了吗?
这就是我的娘亲。有时候我就气我自己,为什么要教会我妈用微信,一个65岁的年纪,还不识字,为什么我会“想不开”花了2天的时间慢慢教,直到教会为止。虽然内心拒绝,但是碍于道德绑架,依然每天接通这个成为我负担的视频通话。哪怕公司开会,我都会走出办公室出来接通,跟她说我在开会,然后挂了,偶尔会跟我哥抱怨,我说烦死了,天天视频,天天就那几句话,张家长、李家短。。。我哥也表示同情。委婉的跟我妈说我忙,可我娘憋了2天没视频之后,依旧天天一发。。。
可是这难道不就是亲情吗?一年回去的次数用手指都能数的过来,年纪大了需要陪伴,内心的孤单,跟女儿讲才最贴切,我妈经常跟我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然后会心一笑。年纪大了,儿子闺女都在外地,包括孙女也不在身边,看到邻居家子孙环绕膝下,难免想闺女,听到声音的同事还能“见”到面。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现在的留守老人这么多,儿女在外打工,可能一年就回来1-2趟,就2老在家相依为命,这种孤独,老人如何承受?换一种思考维度,我感恩这个时代,有了新科技,并感谢自己,感谢自己花时间教会父母运用平板电脑,晚上七大姑八大姨,舅舅,姑姑视频聊起来,一方面让父母晚上有事情可做,泡个脚的同时可以跟亲戚聊个天,与外界增加强联系,白天还能看广场舞视频,学习舞步。既能让他们多说话,多动脑,又能每天从网上获取资源和信息,不至于每天感觉被世界孤立,让他们与世界有参与。有时看到健康类、婆媳关系类的搞笑段子,还会转发给我,也可能有我不知道并且群发的“我们”,偶尔会回她个表情,表示我看到了,因为母亲不识字。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互动,我们的联系,她在我生活中刷存在感的独特方式。
仔细想想,好像之前的日子,每次一回家,跟2老聊天,就告诉他们,我在外面过得很好,工作也很好,同事之间很友善,工资也不错,让他们放心。而且每次回家,就给2老买衣服,鞋子,甚至电饭锅,电磁炉,电视机,只要他们提到,我尽量去满足。家里邻居也说,闺女一回来,银行取款机也回来了,这不是在宣扬我有多孝顺,而是在我有能力去更好地照顾他们的时候,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质量,为什么不呢?这样也可以减少,我不在他们身边,亲力亲为照顾他们的愧疚感,因为父母嘴上不说,可是我知道她们一直是希望我回老家。毕竟哥哥已经在南京定居了,而且回去的频率比我还少,所以总希望闺女在身边,照顾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大学毕业之后依然在外地。每年也是只有国假才会回去,其实离得也不远,350公里,4个小时而已,可是总是琐事太多,周末2天又有1天在路上,觉得没有必要。所以总是倍感珍惜在家的时光。临走的时候,留些现金给他们,让他们生活方面,不要省,想买什么就买,想吃什么就吃。
后来我才发现,给他们的钱,他们一分没动,都帮我攒着,说要留着给我当嫁妆。虽然对于我来说,金额不大,但对于他们,已然是一份沉甸甸的爱。渐渐的,我改变了策略,我不给他们大额现金了,因为今天我给他们,我妈就让我爸第二天就去银行存起来,没有意义。我就变成每次给零钱,家里的水费、电费绑定我卡上,省得他们刮风下雨的去供电局或者自来水公司去缴费,同时也是相当于贴补家用。同时给他们点零花钱,这样他们看钱少,也不会想着去银行存,就放在身边零用,达到了最终目的。
经常说,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可是受很多外界因素的牵绊,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在身边,但是我们可以增加陪伴的频率,放大陪伴的效率,使每次陪伴变成有效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