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翻阅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生出一些感想。
起初看时,未曾深思,只是看到那些粗陋的话语,文中“他妈的”一词不少出场,让我有些不适,便歇了卒读的心思。后因老师的推荐,硬着头皮再次捧读了一番,懂了一点点意思。王小波的语言太过真实,写实地突显了生活常态,他不耻于描绘人之常情——吃喝拉撒,敢于剖视血淋淋的现实。而人们往往不敢直视过于真实的文字。
我觉得《麦田的守望者》一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麦田》以其文中粗话甚多,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奠定了它独特的价值。它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一个少年人叛逆不拘一格的性子,真实体现出顽劣的少年人所具有的常态。但两者却又不尽相同,只是语言风格类似。《沉默的大多数》是杂文集,更具有现实性,王小波丝毫不避讳地用他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了他独特的想法,不惧他人之评头论足。
他是这样说他自己的:“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确实,人都是自私的,人的动物性决定了人具有恶意的本能。但虚伪与真诚区别在于,敢不敢于说出自己的自私。而王小波懂得认识自身,想要通过自我承认的方式将自己同虚假的话语圈分割开来。但因现实的窘迫无奈,只能保持沉默,跟随大众的主潮流,在其中沉浮吧!
而现在的我们就连自我也不知道,沉默地跟随着时代潮汐向前涌动,亦步亦趋。我们因为害怕不同,害怕他人投射的异样眼光,害怕不被别人喜欢,于是戴上了假面,不敢用话语说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渐渐地,就也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被社会同化,不敢表达与大众相反的观点,也不懂得去拒绝。
就拿我来说吧,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接受着别人灌输的思想。所以,缺乏了自我分析能力,不知道怎样去判断一个学说的优秀与否,判断正误,觉得哪一方都有道理。另外,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喜恶,缺乏自知,因此对别人的意见一般都会照做。
蔡康永老师的情商课里面,提出很多人抱怨别人得罪自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地雷在什么地方。其实,我觉得这便是一种沉默,因为你不知道,也就无法发声,于是就成了默认别人如此行事,但是心里却不爽利。所以,要弄清楚自己,若你勇敢的话,便大胆跟别人说你不喜欢这个,你觉得这个是这样的……
拒绝沉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自知,二是勇气。鲁迅先生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勇敢的人儿明白现实的紧迫性,敢于在浇漓的世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自救自强。而怯懦的人儿,哪怕心中的压抑已到达临界值,逼迫的依旧是自己,害怕话语为自身带来的危险。最终,毁灭伤害的只有自己。
王小波,虽然自称自己多年以来保持了沉默,但他此文不啻于响亮的话语,说醒了一些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