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然而世人却常调侃,后半句才是残忍的真相。在“天赋论”当道的时代,的确这样的调侃会受到大肆吹捧,且人们深以为然。在我读到马修·萨伊德所著的《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以下简称《天才假象》)之前,我也深以为天才只是少数的幸运儿,而大部分人都是平庸之辈。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体会到爱迪生说这话时是多么地真实又多么地真诚。
《天才假象》一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对“天赋论”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发起挑战,认为世人一直高估了天赋的作用,而忽略了“练习”的重要性。简而言之,成就卓越的并非天赋而是练习。书中探讨了诸多“天才”、“神童”现象背后的真相,所以不管正在看此篇文章的您所处在人生什么样的阶段,是迷茫的青少年,是焦虑的中年父母,抑或是垂暮之年,都必定能从《天才假象》一书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天才假象》的作者马修·萨伊德,是英国乒乓球名将,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他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现为《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撰稿人,也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常客。
《天才假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下面我会着重介绍第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的内容是本书最核心的观点,成功的关键在于练习而非天赋。
马修·萨伊德作为一名屡创佳绩的乒乓球运动员,他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同时列举了其他成功人士的案例(并非局限于体育运动领域),结合心理学家安德森·埃里克森对小提琴手的研究,得出结论,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起根本和决定性作用的是勤奋,而不是天分。在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所有进入精英行列的学生都是下了苦功的;凡是用尽全力的学生,没有不成功的。让自己脱颖而出的唯一方法就是志在必得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而为什么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天赋”成就的卓越呢,是因为这其中存在“冰山错觉”,也就是说人们只看到了结果而非过程,就下结论说,这一定是存在某种天赋。其实这些卓越人士所表现出来的“天赋”,是背后无数的练习造就的,人们如果看到了他们一点一滴地缓慢进步的过程,就不会再认为这是“天赋”了。
同理,神童现象的真相是,神童们都是很早就开始练习的,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练习时间是非常惊人的。音乐家莫扎特从3岁开始就接受高强度的作曲训练课程,美国高尔夫大师泰格·伍兹在18个月大时已经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高尔夫球赛,贝克汉姆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着足球到公园里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地从球上的同一个位置踢球……而教育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对自己三个女儿在国际象棋这一技能的培养上,更是强有力地说明了“神童”是练习出来的。
那么,到底要练习多久才能取得卓越成就呢?答案是:一万小时。一万小时的练习并非是简单地重复,而是目的性练习,也就是刻意练习。
想要达到卓越,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区”,竭尽全力地投入训练,接受“磨炼与艰苦不可避免”这一事实。当然这也并非全部,除了一万小时的目的性练习,还需要有正确的训练体系的指导,这也是萨伊德在开篇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强调的,能够接触到正确的训练体系的关键性。
人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在经年累月的目的性练习后,大脑会被反塑,最终与专业相关的大脑区域或机体会发生转变,也就是“天才”诞生了。目的性练习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改变你。而且,无论是在什么项目上,都能发挥这种作用。
就连看起来似乎是完全依赖于天赋的创造力上,实际上也是练习的产物。和走向卓越一样,只有经历了目的性练习的艰辛,人们才能完成创新。专家们之所以能提出创意,就是因为他们长时间沉浸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埋头苦干。换句话说,灵感降临的时刻不是意外之喜,而是对专业领域进行潜心研究后厚积薄发的结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苹果只是一个触发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同样,在本文开篇所说的爱迪生的名言,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积累的结果。
回到神童的现象,我们也看到身边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很早就进行潜能开发,但为何有所成就的只是极少数而已呢,这里又不得不提动力的问题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动力源自何处。只有个体深刻地体会到了动机的存在,才有可能成功,反观诸多“神童”教育下的孩子,他们真的具备这样的源动力吗?未必如此。况且,只有动机也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动机的力量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必须再一次认识到成就卓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茅塞顿开的瞬间开启了一个人漫长艰辛的卓越之路。
如何保持动力呢?萨伊德提到了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不会变化的;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能最终达到卓越的人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因此家长更多的功课是要在如何帮助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上。
在如何称赞还在这点上,萨伊德也在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我们应当称赞一个人很努力,而不是很有天赋;我们应当强调勤能补拙;我们应当教导自己和他人,把挑战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威胁,把失败看作进步的阶梯而不是对缺陷的控诉。一定不要轻易夸孩子“聪明”!
为何萨伊德要一再强调成功的关键在于练习而非天赋,是因为“天资成就卓越”的说法,会使个人和社会公共机构丧失改变自我与社会的动力。书中谈到了麦肯锡与安然公司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论调的巨大危害。
《天才假象》一书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从心理学效应和认知陷阱入手,提出了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如何运用心理策略让自己保持成功以及避免一些认知陷阱带来的危害。
总之,这是一本能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的书。假如能认知到书中的核心观点,即便不能成为人群中数一数二的成功人士,也能将自己的效能不断地提升,在养育孩子方面,也能收获到不少启发。想要培养“神童”的父母们,此书必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