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的酒、陬市的糖、河袱的油条一兀长、剪家溪的豆腐像城墙”。说的是桃源很早以前就有的特色美食,这样的顺口溜还有好长一段呢。
桃源的酒说的是桃源特有的米酒,陬市的糖是百年老店佳奇食品的桂花糖,河袱的油条又大又长,最具特色的还是剪家溪的豆腐,厚重、滑嫩。
剪家溪一带的红壤土特别适合黄豆的种植,所产黄豆品质非常好,做豆腐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传统,本地黄豆所做的豆腐味道非常鲜美。豆腐既是宴席必上的佳品也是老百姓逢年过节的重要佳肴。
乡下人家过事赈酒,会早早的备好黄豆,到日子的前几天请人磨黄豆做豆腐,一般十斤黄豆一桌,如果客人多,要做十桌左右的豆腐。豆腐在赈酒宴席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做出好几道菜来。
有事先用油炸好的油豆腐,有把豆腐捣碎拌上肉沫做成肉沫豆腐丸,还有的不拌任何东西直接做成豆腐丸子,用油炸得金黄再用油汤过一下加上一些佐料就可以上桌了,这样事先准备好的豆腐,在办宴席时可以快速上菜,而做出的豆腐有不同的风味但又保持了豆腐的清香,很受人欢迎。
规模不大的宴请或者是家常菜,则直接用没有经过再加工的白豆腐在大锅里煎,煎得二面黄,外焦内嫩非常爽口,或做成麻婆豆腐辣中带酸很开胃。
豆腐既是高贵菜也是平民菜,在农村比较艰难的岁月里,有时过年过节没有肉,偶尔弄到一点鱼因为没有油味道也不好,唯有豆腐即使再艰难每家都还是能做一点,那时豆腐便成了过年过节的仪式菜。条件好一点还做些豆腐乳,在农忙季节当下饭菜,豆渣也是好东西,既可以直接炖着吃也可以做成霉豆渣,是一种很美味的菜。
剪家溪的人大都会做豆腐,不过以前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先天要把黄豆用清水泡好,第二天清早把泡好的黄豆在清水中淘洗干净,再用石磨磨,得有两个人,一个人推磨子一个人喂黄豆。
每十斤黄豆一桌的豆子,要磨两个小时,磨好的和渣的豆桨放进烧开的水中烫一会。再用专用的棉布做的包袱过滤,让豆渣和豆桨分离,把豆桨在大锅中烧开,把烧熟的石膏捣成粉,用一碗或者钵化成水,把水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大釭中不停的搅动让它均匀的分布在釭的内壁,再把烧开了的豆桨倒入釭中用锅盖盖好,一会儿豆桨就成块状,再把包袱放桌子上的框子里把成块状的豆桨进行脱水、压成形,这样豆腐就做成了。
豆腐嫩滑与否的关键技术是石膏用量及用法,我记得小时候我家做豆腐时一直是我母亲掌握的石膏,父亲只负责出力。现在做豆腐再也不用石磨磨了,效率提高了好多倍。也不用家家做豆腐,有专门负责做豆腐的,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黄豆调换。但豆腐没有以前那么好的口感了,有人说是因为用离心机过滤,豆桨中有少量的豆渣的原故。
我很怀念剪家溪的豆腐,怀念一家人做豆腐的那种分工合作的氛围。听说剪家溪豆腐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了手工豆腐作坊。说不定那天剪家溪豆腐会成为桃源的一张特色饮食名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