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由于住校,我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任何现代高科技智能设备。仅有的娱乐方式无非看书、运动、学习(某些大神的娱乐方式确实是学习)、互怼、掐架之类。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那时候,读者、意林、故事会这类的杂志、小说、漫画和别的一些什么小册子,竟成了班级里的硬通货。
想要借到别人的书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可是很考验人品、书品的一门技术活。
人品,也就是人脉,人品越好朋友就越多,人脉越广,能获得的图书资源也就相对越多。我就有一个同学,他的“人脉”遍布整个年级的各个班,无论是之前的同学也好,或是在别的活动上认识的朋友也罢,他认识非常非常多的人,走在校园里,三步一招呼。他总是可以看一些我们接触不到的书,而我们又往往没法向他借,因为他的朋友不给。好在他是个和我关系不错的哥们,我可以在他看书的时候蹭过去和他一起,或者有时候他借了多本,闲着的书就借给我欣赏了。
有人脉,有资源,如果书品不好,别人有书也不会借给你看。就是有一些人,在借书的时候像个弟弟,还书的时候总是一拖再拖,像极了借钱不还的大爷。如果只是他没有读或者没有读完,这种情况还好,怕就怕他们把书弄散架了、把书弄丢了、把书转借给别人了或者被班主任没收了,这些情况真的让人很无奈。我就是一个比较“吝啬”的书贼,对书品不好的人,总会想各种各样的借口搪塞。现在想想,有点幼稚,因为我高中时攒的一本本杂志,高考完就被我妈不小心卖掉了。
终于,当你千辛万苦借到一本书,捧在手里的就不仅仅是一本书了,这时候才能明白什么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一本书,比黄金屋更金贵,比颜如玉更娇艳。
有书不读非好汉。但借到书的时间又是随机的,如果恰好在数学课之前到手,而书主却说只能借给你一节课时间,你需要学会取舍。当然书主并没有刻意针为难的意思,只是借书的人太多,它的档期已经排的满满当当。由此也可见当时的我们对课外书是多么的渴望。
取舍,很高深的一个东西。可是像我这样热爱学习,为高考不懈奋斗的有志青年,当然知道如何取舍。我怎么会因为一本“没用的杂书”,而放弃学习的机会呢?我怎么会因为读这些“不三不四”的东西,去浪费本就不多的紧张时间呢?笑话。
所以,我选择牺牲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在桌底偷尝“禁果”(抱歉,数学老师)。书本一合,铃声一响,一节课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如果学习的时候有这种废寝忘食,视万物与不见的忘我境界,我绝对可以上清华,嗯。长舒一口气,双手捧着奉还给书主,相视一笑。我当然知道,无论这些所谓的课外书写的多么好,多么有深度,蕴含多少人生哲理,但还是无法对我的高考有直接的提高,甚至还有可能走火入魔导致成绩下降。
但没办法,就是喜欢。无法抑制的喜欢,欢喜。
一本好书,我会献祭几节联排的大自习,读他个痛快。一本好书,我会冒着被查寝老师逮到,被全级通报批评,被班主任亲切教导的风险,趴在被窝,开一个小手电,看他个通宵。一本好书,我会在一周一次的体育课上,盘腿坐在操场上,倚着足球球门架,看到被足球爆头。一本好书,我总会挤出时间来读,总会找一切方法偷偷地读,那种“做贼”的感觉,贼爽!
现在想要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阅读一本书,其实是很难的事。坐在桌边,捧一本书,看到老眼昏花,精神涣散,顶多也就一个小时。消化一下获得的知识,休息一下,躺在被窝,抱着手机,手指一动刷刷视频,个把小时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溜走了。这时候往往会为自己浪费时间虚度光阴感到懊悔,发誓下次绝不再犯。然后又拿起书,然后翻没两页就昏睡过去了。
本以为上完高中,就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读那些我一直想读的书。可我终究还是太年轻,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有各种各样的所谓“联谊活动”需要参加,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事要去处理,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人要去接待,更重要的,我有手机还有电脑,有流量还有校园网。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我不得不把原本属于阅读的时间撕扯开来,供其他娱乐蚕食。尽管我并不真正喜欢,但没办法,就是上瘾。
这或许就是时代的难处,我们能够更轻易地获得几乎所有知识,于是大多数人选择把知识储存在网络而不是学习进大脑。短视频、爽文等娱乐方式,是这个时代娱乐的主流特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像唐诗宋词元曲。只要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就难免受到潮流的冲击,甚至淹没。所以我常常会羡慕那些生活在古代的人,虽说他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远无法望现代生活之项背的,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心无旁骛地放在阅读、学习上,真的羡慕。
但既然生活在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时代,既然无法把时间扭回从前,就学着适应吧。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切断网络,捧一本书,泡一壶茶,细细地读,细细地赏,细细地品。我的时间,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