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故事而言,是情节更重要还是人物更重要?我想,对于读者来说或是对于作者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倾向性的。除了一些明显的题材类型,如悬疑探案小说,它们的情节设置就要比人物刻画要重要一些。其他的故事,都对这个争论很难下一个结论,在读了王尔德先生的一些作品之后,可以发现他是很喜欢把人物单独拿出来作为题目的,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故事的主人公来作为标题来呈现的。我们不妨认为作者更倾向于人物的塑造,再多的情节铺垫也是为了人物来服务。
先前的几篇故事中,除了《星星男孩》之外,我们都可以见识到作者卓越的讲故事才能,引人入胜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情节,但是也可以看出来,他的故事并不散,更甚,他的故事,赋予人物的经历甚至不像是远在天边的风筝,东飞西摇却总是为一线所牵,作者的思路不管跑到哪里去,总归可以看出是为了人物所束缚的。但王尔德先生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姑娘的长发,在大风来临的日子里,不,都不应该说是大风,只能说是在春风拂面的田野上,被微风吹起四处飘散但始终在姑娘一米之内的距离里面。
就是那种漫天抓素材来塑造人物却始终给人很紧密的感觉。作者定是挑选了最合适的素材来刻画人物的,就像一个严格的主持人,只给上场的嘉宾一个人就这么几分钟的时间来展现自己的优势或者说特点,掐着表时间一到就会请下台。
我们会说人物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不错,但是他如何发展如何前进,不一定会是作者手把手地从开始带领他走向终局,他可能会脱离作者的思路,顺着自己的轨道越走越远了,到最后,可能连作者都会惊诧于他自己自顾自走出来的路。我倒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情,上帝有创人并为他们负责的任务,但是免不了会有人脱离掌控自我发展,在他的眼皮底下创造灾祸。因此,人物被创造出来就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赋予了生命,他的自我行为是一方面,但作者仍旧掌握着修修改改,甚至推倒重来的大权(这不就是写作的意义吗)。
上一篇《忠实的朋友》和这篇《卓越出众的烟火》一样,都是属于读者较为陌生又篇幅较长的两篇,但是上一篇故事还是有着“套故事”的结构在里面的。较为相似的一点是,这一篇中的主人公的行动虽然不多,但传达出来的道理与上一篇一样是比较深刻的(尤其是对于童话的主要受众小孩子而言),没有曲折的套路,作者就是坐在沙发椅上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而已,上一篇揭示的是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一篇主要就是如何认识自我,很是简单纯粹。
甚至这一篇的故事结构让人想起《星星男孩》,主人公的亲历(或者说是冒险)都只是一个附加物,主人公似乎并没有真正融入其中。甚至星星男孩所经历的那些还有些曲折,对于故事的发展多多少少有些推动作用(虽然很显老套),而且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离不开他的冒险经历,(只是整个故事的架构设置得偏庸俗了些)。然而烟火的故事,它作为主人公的经历远不如它的“演讲”(大话)来得深刻,它不管走到哪个地方,处在什么样的一个境地,都没有改变自吹自擂的的习惯,而且它的游历体验也未免太过简单,它作为一个烟火,既没有带给故事里的人以绚烂,也没有带给读者以惊喜。在某种程度上,私以为它的地位还不如《星星男孩》。
作者确实有很棒的讲故事技巧,只是在这个故事中并未体现,其实我认为,就这个故事而言,从烟火开始发表演说并被称之为“浪漫的性情中人”的那一刻,小孩子们都不会再有“然后呢”的疑问来推动故事的情节,而是会争先恐后地给予“他肯定会…….”、“他最后一定会变成XXX”等等的猜测,而这些猜测全都八九不离十。
最后这个故事被人提起,就是“一句话+一个道理”,再无其他的新意供人揣摩了。
以后父母们用来教育小孩的时候就会说,“还记得那个烟火的故事吗?你能不能像他那样做呀?”孩子们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还有父母已经重复过八百次的大道理了。
但是,在叙述方面稍逊,作者在这个故事中却是很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是题目中就交代的主人公。其中,作者很清楚,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主人公在想什么,了解他的心情、情绪变化,让他对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对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给予反馈,这个反馈无疑是要带着情感的,情感又是与人物的性格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就看到,虽然作者给人物的经历并不丰富,但是却给予了他足够的情感,正是由于主人公坚持不懈地输出自己的看法,才能让纸面外的读者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情感冲击,作者的人物也就更加鲜明饱满,故事也不会因为在情节上较大的瑕疵而失败。
先生向来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但从这个故事看来,先生也是个善于刻画人物(弥补不足)的高手,他精彩的写作技巧还是需要我们多多研究,多多学习的。
a����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