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成功,常伴左右

  人,总是不断追求着美好,在变好的路上,人们孜孜不倦,甚至有些贪得无厌。

    美好事物的不断获取,会让我们渐渐的陷入一个内心的囚笼,循规蹈矩,自以为是。

    殊不知,这个一切事物,从没有一成不变的好与坏,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阴阳转换,从无例外。

 一

    让我们回到1577年九月二十五日,在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时任内阁首辅,权利达到巅峰的张居正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母亲的来信:父亲去世了!

    按照祖法,父亲去世,官员需回家丁忧,为父守孝三年,期满后方可复职。

    但皇上和太后以国家大事及皇上大婚无人主持为由,死活不让张居正回家。

    于是,一场张居正与皇室的“回家”拉锯战开始了。

    要知道内阁首辅在那个年代可是朝廷的一把手,如果一把手丁忧三年,朝廷将出现何种动荡。面对这个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揣了一把小算盘,打的是噼啪乱响。

    皇帝年幼,太后和皇上担心离开张居正无法处理朝政;后宫太监担心首辅换人,难保自己后宫地位;而被张居正压迫许久的官员们更是鸡飞狗跳,一个个把满肚子的圣贤伦理全都翻出来,想方设法的逼迫张居正回家。

    而张居正本人,自然明白丁忧的后果,但权力和良知之间,他选择的良知,他希望皇上能放他回家。

    经过了一系列拉锯战。

    最终双方妥协,张居正不允许回家,但可以在北京家中穿孝服守孝四十七天。

    局面看似稳定了,但事情远没有结束,上疏辱骂张居正不守祖制的人一刻都不消停。

1578年二月,皇上大婚结束。迫于压力,皇上和太后终于同意张居正回家办理父亲丧事,但限期三个月务必回来。

    临走前,皇帝拉着张居正的手,两个人一老一少如同生离死别一样眼泪汪汪。皇帝嘱咐张居正一路小心,张居正也惦记着自己走后谁来照顾眼前这个十几岁的小皇帝。

    的确,五年来,张居正一点一点的教导皇帝读书,鞠躬尽瘁的辅佐皇帝处理朝政。皇帝从未离开过张居正这么久的时间,二人的感情早已超出君臣,更如父子一般。

    但这种看似美好的感情,其实真的是禁不起考验,这一点张居正没有意识到,当然他也不信。

    就这样,张居正的大轿离开了北京城。

    就在张居正回老家办丧事的日子里,出了一件大事。

    其实就在张居正苦求皇帝放他回家的时候,辽东副总兵陶成喾也在求上天给他个机会。这哥们有点小才华,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可惜生不逢时,他偏偏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上司李成梁,这个李成梁百战百胜,基本辽东的仗全让他打完了,完全不给陶成喾立功的机会,大有“既生陶,何生梁”的意思。

    正当陶成喾感叹上天不公的时候,他的防御区突然出现了一只700多人的蒙古武士队伍,看到这群蒙古人,哥们眼睛都冒光了,终于轮到我陶成喾立功了。于是拿起刀打开城门就是一顿砍。

    可谁知,这是一群带着牛羊来投降的蒙古人,可怜了这群蒙古人,碰上了一只饿红了眼的狼,稀里糊涂的就被杀了个精光。

    事后,陶成喾虽然知道了自己错杀了降,但立功心切的他还是上疏告捷,编造了故事,说自己指挥了一场漂亮的战役,干掉了一大波蒙古军队。

    我敢说,如果当时张居正在的话,一眼就会看出问题,我方未损伤一根毛发就干掉700多一向凶残的蒙古人?帝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绝无可能。

    但恰恰张居正不在,小皇帝听闻捷报之后,兴奋的直搓手,终于轮到自己试着亲自处理政务了,于是大手一挥:赏!赏!赏!

而陶成喾,也就这样成了民族英雄。

    同年六月,一顶大轿抬进了北京城,张居正回来了。

    可张居正的屁股还没坐稳,就出事了。

    原来张居正回老家办丧事,沿途官员无不巴结,唯独湖广巡按赵应元不来。理由是有工作在交接,不能前来,这是个不错的理由。但张居正总归心理不是很高兴,也许威高权重的人多少都有点被巴结的心理需求吧。

    也是这个赵应元倒霉,按制度巡按结束,必须到中央督察院报道,但当时很多人已经不遵守,这条规矩早已经是个摆设了。赵应元也就没有遵守,请病回家了。

    这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找到了向张居正献媚的机会,立刻借机弹劾赵应元,于是赵应元被免职。

    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问题又来了,有人得知陈炌弹劾赵应元是受王篆的指使,而王篆可是张居正的心腹。

    于是,身为户部员外郎的王用汲便借题发挥,上疏一封告诉皇上:您应该独揽大权,而不应该放权给一些野心家。

    不用说也猜得出来,这个野心家,自然指的就是张居正。

    针对这个事,张居正干了一件自认为聪明,实际却非常愚蠢的事。

    他给皇上写了一封信,内容大概的意思就是,皇上应当明辨是非,不可轻信小人谗言,如今国家安危在于您用什么人,您要是觉得我没用就趁早哄走我,如果觉得我有用,那我绝对规规矩矩,赴汤蹈火,再说这个时候您不用我,您用谁呢?

    这封信的口气是什么呢?这是一封独裁宣言啊,这是告诉皇上你想要治理国家,你必须依靠于我啊。

    一向聪明谨慎的张居正,在无限的权力面前也开始犯糊涂了,他忘记,皇帝已经不再是那个跟着他一句句读书的小孩子了,他在逐渐长大,他不光是他的学生,更是君王,君王的字典里可从来就没有服从二字。

    如果说这封独裁宣言仅仅是让皇帝感到不怎么悦耳,接下来张居正做的事情,是彻底的让皇帝不高兴了。

    他为陶成喾事件翻案了。

    虽然陶成喾是杀降伪造大捷,但大赏陶成喾可是皇帝第一次亲政,想不到张居正一回来就给全盘推翻,丝毫不给皇帝留情面。

    张居正忘记了,皇帝虽然年轻,但也渐渐有了独立的人格,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亲手培养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处在老师的囚笼之中了。

   张居正一心想把自己的爱徒打磨成一块完美的玉石,但他忽略了他的徒弟并非真正的玉石,他可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啊。

    随后的日子里,张居正也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继续行使着自己无边的大权,丈量土地、实行一条鞭法、废除天下书院等等改革措施。不得不说,颓废的帝国在张居正的治理下,渐渐的有所复苏。

    而皇帝的帝王意识,也在慢慢复苏。

    1580年后,张居突然发现自己的学生有点不那么听话了,他终于意识到了皇帝已经不再是那个跟着他读书,坐在他身后任由他摆布的孩童了。

    那一日,张居正看着天边的夕阳,突然紧张了起来,他想到了一代一代前任的帝国首辅,夏言被杀,严嵩儿子惨死,徐阶若非自己全力保护,早已被高拱搞死,至于不可一世的高拱,最终也是惨淡离场。历史的车轮不断的旋转,而自己又能否全身而退呢?

    想着想着,夕阳落下,天边仅剩下了一丝暗淡的红光。

1582年,张居正消化系统疾病愈发严重,已经无法进食,他利用最后的一口气安排了后事,并告诫下属,自己制定的种种治国方略绝不可变,并将亲信调入内阁推为首辅。随即离开人间,享年五十八岁。

    一代传奇首辅的故事看似就这么完美的结束了,但其实好戏才刚刚开始。

    张居正的死,对于张居正最亲爱的学生万历皇帝朱翊钧如同卸掉了周身的枷锁,从此自由自在,独揽大权,而张居正多年给他的压迫由此转化为偏激的恨意。

    于是在老师死后的九个月内:

    “考成法太严苛,给朕撤了!”

    “驿递新规冷了太多人的心,给朕撤了!”

    “皇亲国戚的官职怎么不能世袭,给朕撤了!”

     “张居正凭什么授予文忠公的谥号,给朕剥了!”

    随即有人告状说张居正当首辅之后侵占了辽王府很多财产,皇帝一听狂笑不止,当即下旨:“给朕抄了张居正的家。”

    刑部的人连夜赶往张居正老家,等他们到达的时候,因地方官禁止张家人外出,已经饿死十余口。

    由于抄出财产不多,抄家的官员们又对张家人严刑拷打,张居正的一个儿子不堪受辱自尽身亡。

    就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王师、内阁首辅张居正离开了历史舞台,张居正数十年苦心经营的救国方案如同一场梦幻,转瞬即逝,谁也无法预料。

    张居正的时代结束了,而大明朝自此气数将尽,再也无人可以挽救了。

    历史,总会给人以启示,人们总会不自觉的被眼前的美好所迷惑,张居正也正是如此,无限的权利让他变得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他不再像当年那样心思敏捷,能够看清局势的利弊,洞察别人的内心。他始终认为皇帝就是那个唯他是从的小徒弟,而他对皇帝,也从来都是关爱,忘记了对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心,最重要的是这天下是皇帝的,哪怕皇帝还是个孩子。

    让我们回到当代,认真的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的时候身处逆境的我们,能够做到洞察时势,不放过一丝翻身的机会,从而抓住机会获得逆袭。但当我们获得了我们想要的权利、金钱、利益之后,我们便被这些东西蒙蔽了原有的洞察力,从而导致我们不自觉的走向歧途。


    这就好比蒙上了双眼走路,不论怎么走,我们都会走偏,很难一直笔直的走下去。

    张居正被权利蒙蔽了双眼,而我们呢?让我们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推动我们做出种种决策和行为的力量,是不是都是些利益心、虚荣心等等呢?有多少行为的动机又真的发自良知呢?


    当代人的浮躁就来源于此,而成功的不长久,也是来源于此。

《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意思就是中,乃是天下万物的本来原则,只有时刻保持一个刚刚好的状态,既不缺少,也不过多,才可以走的更远。

    所以生活中,我们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第一时间去关注我们的心,查看我们的私欲,一旦私欲过剩,立马革除。让我们的心时刻保持中正,让我们的行为时刻听从良知的安排。

    一切听凭良知指引,这是一种中正的处事原则,是一种高深的修为,更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正如老子所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实我们耗费一生获取来的名、利,最终也会也会在这纷扰的世界中化为虚无,所以不如守好自己的中正之道,依靠良知行事,顺其自然。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费劲心思的去向外所求,你反而得到了所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0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34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89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7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9评论 3 4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22评论 2 32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7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3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7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