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慢疑,佛教讲的五毒是怎么一点点毒害人的心灵的?
佛教讲的五毒,指贪、嗔、痴、慢、疑五种习性,这五种习性不是毒药,但对人的危害甚于毒药,是人各种痛苦、烦恼的根源。而佛教就是要通过修行,改变人这五种习性,铲除人的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这无毒,无毒何以有毒,又是如何毒害人的?
一、贪
贪指的市贪爱、贪恋,贪婪。过于贪恋物质的享受,抛不开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贪欲太大的人,会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贪的习气,只是程度不同,小到贪吃、贪睡、贪喝、贪玩,大到贪财、贪权、贪名、贪色,都是贪之毒的表现。贪是人的本性,要抛掉很难。就算是修习佛法的人,甚至可能会贪恋佛法,贪恋成佛。
二、嗔
人在遇到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就会心生愤怒,起嗔心,然后就会发脾气骂人、打人,伤害他人。嗔心一生,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佛教中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一旦起了嗔恨心,就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愚蠢的行为。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冲动就是嗔心在作祟,一个人受了冤屈,忍不住,就用非法的手段去报复别人,伤害别人,结果有理变没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佛法常讲“火烧功德林”,嗔心就像一把大火,会毁了所有的功德。
三、痴
痴指的是愚痴蒙昧,没有智慧。世上有很多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的人。愚痴之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别人都不如自己聪明,总是以自己的观点评价事物,评判他人。因为没有一个理性、客观的看事物的态度,愚痴之人固化在自己的思维定势中,总觉得别人不可理喻。别人不理解自己,就生嗔心,自己总处在一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境况中。
四、慢
慢指的是待人傲慢,总看不起别人。慢源于愚痴,由于不自知,更不知别人,所以造成一个人目中无人,夜郎自大。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别人比自己强的,也会表现出轻慢不屑的态度,不服气。这种人永远都是“老子天下第一”,他成功是自己牛逼,他失败总能找到各种借口,而别人的成功都是侥幸,别人的失败都是活该。
五,疑
疑就是怀疑,不相信别人。有些人只信自己,连老子、孔子这样的圣贤的话都不信,看什么都持一种怀疑的眼光。还有一些人,连自己都不信,做事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是这样一种态度,前怕狼后怕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有疑这样习性的人,就会障碍本性,闭塞视听,做任何事情都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小结:
贪嗔痴慢疑,佛家所讲的五毒,会对人造成心灵上的污染,是人痛苦的根源。智慧、圆满的人生,要从戒五毒开始。无论是否修行佛法,在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中,远离五毒,也是自身的一种修养。没有五毒,才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要人们以布施转化贪欲心,以慈悲转化怒心,以智慧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学会快乐》 读书笔记作者:马修.理查德
从自身之外找快乐,如同在背阴的山洞里寻找阳光。
内心的边界是没有限制的,除非我们主动或被动的加以限制。
财富、享乐、头衔、权利,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方法,而在漫长的旅途中,不乏有人将方法当成目的,忘记了快乐本身。在物质上投入的那么多,却忽视了决定生活质量的是内心状态。
同样的事情(如:打篮球,看书,泥泞的道路,洗碗,下雨,打扫卫生)为什么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因为,快乐是内在状态的反映,你怎么看待世界决定你是否快乐。
1 首先认识到快乐是一件可以学会的事情,快乐和情绪平衡都是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充满奥妙的禅定方法只是一个开始,就和我们的肌肉一样,我们每天去健身房练那么长时间,希望把自己的肌肉练得更好,那我们为什么不拿出一点时间来,好好练一练我们的幸福能力,快乐能力呢?
2 什么是快乐?
快乐是健全心智产生的,深刻的,生命的充盈感,是人生存的最优状态。
普通人认为快乐很短暂,是因为普通人把快乐建立在对外在物质的依赖之上。
圣人心中的宁静恒久不变。
痛苦让人心碎,但是痛苦并不让人邪恶,因为痛苦是我们了解实像的入口。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没有遇到过这些痛苦,他就没有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没有痛苦,人们不会想到去修炼。
泰戈尔说我们完全误解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罗曼罗兰说当我们把自私的生活视为唯一的目标的时候,生活就俨然失去了目标。
生活中有很多人用物质的勤奋来掩盖精神的懒惰。
痛苦的心理机制
2500多年前,佛陀下到瓦拉纳西外的鹿野
苑首度传授佛法,其中就包括了描述痛苦如
何转化的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世间的苦果),不仅指显而易见的痛
苦,也包含各种细微的痛苦。
集谛(苦生起的原因)是产生欲望、恶意、骄慢、无明以及其他毒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念头。
灭谛(熄灭苦果)一一人们通过消除这些念头的毒素,从而终结痛苦。
道谛(灭苦的方法),即运用各种方法消除
痛苦的根源。
作者将四谛翻译为16字现代语短诗:
认识痛苦
清本溯源
努力修行
终结痛苦
发挥痛苦的正面效能两种内省的方法
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误解了世界的本质,第一章中提到这是无明。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无明呢?作者认为,内省可以帮你摆脱无明的折磨,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
分析要求我们坦诚而又系统地评估自身的痛苦及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从而理解什么样的念头、言语和行为会引发痛苦或增进幸福。
而禅定则要求我们从念头的漩涡中抬起头来,平静地观照内心,好像查看内心的风景一般,体察内心最深沉的渴望。
当痛苦不可避免,最好的方法就是善用痛苦,使其成为进步的催化剂,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防止焦虑和失落占领内心。
1.运用头脑中的意象:比如,我们可以观想一滴晶莹透亮的甘露渗入疼痛中心,慢慢将其消解,直至内心产生幸福感。这滴甘露慢慢遍布全身,痛苦便杳然无踪。
对50篇科学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后,作者以及他的团队发现:85%的案例中,人们能通过心理方法增强忍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些方法中,心理意象法成效最为显著,21%的慢性偏头痛病人称自己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而没有进行训练的对照组则只有7%的病人认为疼痛得到了缓解。
2.唤醒内在的爱与慈悲:慈悲使我们从自己的痛苦看到别人的痛苦,这时疼痛的压迫感得到了缓解,于是我们不再恨恨地自问:“为什么倒霉的是我?
3.发掘内在的力量:当身体疼痛难忍或者情绪万分痛苦时,我们可以专注地“看”着这痛苦的体验。继而我们会发现,越专注疼痛,疼痛就愈加模糊。最终,我们会透过疼痛,体验到一种意识,它恒常不变,并且超越痛苦和快感。于是我们会放松下来,将疼痛暂时安放于纯粹的觉知之中。
3 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贪 (贪婪)嗔 (生气) 痴(愚痴) 傻 慢 (骄傲) 疑(怀疑)惧。
苦集灭道,灭是指要努力修行去熄灭这个苦果,道就是终结痛苦,找到熄灭痛苦的方法。这就是佛祖的基本逻辑。
4 当痛苦能够成为我们内在进步的催化剂的时候,我们学习快乐才有了一个入门的路径。
转化痛苦的方法:
A 运用头脑中的想象,防止焦虑和失落。我们头脑当中要经常去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
B 唤醒内心的爱和慈悲
就是孔子说的仁者不忧,如果你把爱和慈悲转化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你的痛苦立刻减少很多。
C 不断发掘自己内心力量
具体的发掘自己内心力量的方法有那些?
第一,我执。减少对自我的执着,要放低自我,最后变成无我,没有了。
我执
我们总认为世上存在真实而自主的“我”,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别人要有价值,这种想法是“我执”。“我执”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必须彻底内省,才能找到虚假的“我”背后隐藏的东西:“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不能自主存在,只能与意识、身体和环境相互依存。
马修有一位朋友,赶到尼泊尔参加法会。她盘腿坐在蒲团上,微微调整姿势,想坐得稍微舒服些,这时背后突然有人打了她一拳。
事后她对马修说:“为这一拳,我心神不宁了整整一个钟头,想不通一个参加佛事的人,为何对同来礼佛的我如此无礼!后来我意识到,虽然烦恼了那么长时间,可是身体的痛苦很快就消失了,让我难受的只是受伤的我。身体痛了1分钟,我的意识却痛苦了59分钟!
如果一个人是把自信建立在我执之上,这个叫做虚假的自信。因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那个地位。
真正的自信是消除了我执以后的自信。像孔子,特蕾莎修女,他们拥有一种周围的人能够感知并欣赏的慈悲情怀,不同于那些表面魅力无穷,迷惑公众,但内心邪恶的虚伪之人,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公众生活始终如一。他们的善性由内而外地散发着,最重要的事,他们心中无我。他们从不在意自己的地位和名誉,别人是否承认他们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毫不在意,简而言之,他们不役于我。而人们又本能地想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觉得他们给自己带来好处,虽然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就是觉得他们浑身散发着善性。
大量的精神病患者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极度的自私,而这种自私所散发出来的感觉让人恐惧。
当你把自我降低的时候,就会变得想特蕾莎修女一样,做各种各样的事,每天都那么有趣,充满了快乐。而这种喜悦来自对整个世界的爱。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二,念头。
当我们觉得整个世界与我们为敌时,每个观念,每个相遇,甚至是世界的存在本身,都成为痛苦的根源。
如何阻止惹人心烦的念头一再出现呢?我们需要仔细观省内心:
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些不断流淌而我们不自知的念头。不论我们心中有何念头,心灵都拥有一种基本意识。即便心灵难得停止工作歇下来,什么都不想,基本意识仍然保持认识的能力。
这种简单而开放、没有任何杂念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纯粹意识。念头源于纯粹意识,又融入纯粹意识,就像浪花生于大海,又回到大海。明白这个道理,念头烦扰我们的能力便会失去大半。这种方法需要不断操练才能熟练运用。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回归到基本意识当中。
基本意识像大海,念头像浪花,如果我们控制不了我们的念头, 它就会兴风作浪了。
当我们遇到一个烦恼的时候,我们不是把烦恼先拔出来,而是跟着烦恼跑。举个例子,你在战场上被射了一箭,肯定是自己先拔剑自救然后包扎下伤口,而不是看看这个箭是由谁造的。所以当念头兴起的时候不去追本溯源,让它自己落下去,这样也保护了我们自己。
第三,情绪-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
开心的情绪不一定是正面情绪,因为开心可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伤心痛苦难过也不一定是负面情绪,因为它是建立在对别人的关爱之上。
负面情绪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妨碍我们看到真相。而积极正面的情绪和心理因素往往基于对现实的准确认识,故此能提高我们思维的清晰度和推理的准确性。因此,区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尤为重要。
分析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内省和自察。第一步就是确定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接着,我们要格外注意自己情绪的变化,仔细体察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差别。这一步骤一遍遍地重复进行,对改变困苦的精神状态非常关键。
第四,烦恼
内心的盲目造成烦恼,而烦恼是痛苦的主要根源。为了摆脱烦恼,我们可以通过三种禅定方法,练习自己洞察无明的能力。
1.对治:用一种特定的情绪”中和“负面情绪。这有点儿像我们用抗毒血清中和毒素,或用碱来中和酸一样。例如:用耐心对治愤
怒。
2.解脱:所谓解脱,不是用一种特定的情绪对治每一种烦恼,而是使用一种对所有负面情绪都起作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佛法常用“空”,看破负面情绪没有任何内在本质的动态续流。例如:在愤怒出现的那刻,立即认识到其虚空的本性,马上斩断愤,阻止愤怒情绪持续地困扰和压抑内心
3.运用:用烦恼中的积极要素解除烦恼。例如:利用愤怒激发行动的特点,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五,欲望
叔本华说:“努力来自匮乏或缺陷,来自对自己状况的不满。因此,只要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遭受痛苦。”欲望赋子其对象完美无缺的内在属性,无限放大对象的优点,缩小对象的缺点。研究表明,“欲望激活的脑区和“喜爱激活的脑区不同,这解释了为什么a.即使满足欲望已经不再产生快感,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进入“不喜欢但就是想要”的状态。
因此,区分真正的爱和占有性的依赖,能减少欲望所带来的烦恼。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爱别人,爱的是这个人本身,而不是因为他会给我们带来好处。
A 对治,就是说你有病就有药。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贪念-不净观
嗔念-慈悲观
痴念-因缘观
B 解脱
解脱就是念空。
C 运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会了运用你就会把种子的烦恼都当作修行的入口。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人也会变得更加大公无私。
快乐让人善良,善良也让人快乐,当你选择了善良,你离快乐就不远了。他们之间是一个良性的互动的关系。
快乐让人谦逊,谦逊也让人快乐,快乐让人乐观,乐观也让人快乐。
圣雄甘地:你须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这个世界才能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不同人的内心对事物有不同的解读,60亿人口就有60亿个世界。同样一个事物,你用愉悦的眼睛去看待它,它就是明亮的;你用失意、悲伤的眼睛去看待它,它就是灰暗的。“我相”只是幻想,摆脱我执并不意味着把心从身体里掏走,而意味着睁开眼睛,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
表象的世界由无数变化的因缘构成,就像彩虹一样。彩虹不是偶然、祥瑞的象征,而是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后,在天空中形成的拱形的彩色光谱。缺失任何一个条件,彩虹都会消失。因此我们称彩虹为一种光学现象。而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因缘关系,没有什么能独立存在,也没有什么能免于因果的力量。只要我们掌握了彩虹出现的原理,就可以轻易制造出彩虹。
同样的道理,快乐也是一种表象,并非可遇而不可求。只要我们掌握了快乐产生的原理,我们就可以长期地拥有快乐。马修·理查德认为,快乐不是千方百计地达到狂喜的状态,不是感官的刺激与短暂的欢愉,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是恒久的宁静、觉察的智慧与无碍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