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哲学源自生活,人人都可以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我们可以把哲学能力想象成一种工具,一种帮助我们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的工具。
善用这几个小工具,助你搭建起哲学思维。
一,通过询问来确认问题
我们大概都会同意,当我们在与其他人讨论问题时,“聆听”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毕竟我们彼此之间在做的事叫做“讨论”,讨论需要了解对方的想法,而安静的聆听可以让我们专注在对方的想法上。
但是,很多时候只有聆听是不够的,为什么呢?事实上,对于两个不同的个体来说,在语言的掌握上势必有某种程度的差异。因此,尽管是同一个词、同一个语句,对双方来说很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假使我们要求双方在一张纸上同时定义某一个特定的字词,可以想见这两人给的定义大概不会一模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有聆听,很容易会因为双方对于语意理解的不同,造成讨论上的困难。因此,在从事哲学讨论时,“询问”的使用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尤其是针对那些讨论中的关键词,双方更必须能够精准地了解对方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询问的目的,除了是让双方能够在相同的语言下(对于某些意义模糊的字词拥有类似的理解)沟通,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确定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问出一个问题时,这个问题常有很多种诠释方式。如果双方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于此问题没有同样的理解,讨论就没有办法产生交锋。
二,模拟法
人类是一种善于譬喻的动物,很多时候语言有其局限性,当哲学家没有办法适当地通过语言说明自己的想法时,模拟与譬喻就变成一种很好的工具,可以让人们在很短时间内,通过其他更具体的东西,理解哲学家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些时候,一个适当模拟的说服力,甚至强过哲学家绞尽脑汁所建构出来的论证。
举例来说,在中世纪时期,许多哲学家试图通过论证来证明上帝存在, 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模拟论证,由英国哲学家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 1743–1805)提出:如果你今天在海边散步,发现一只做工精细的手表掉在沙滩上,你肯定不会认为这只做工精细的手表是海浪与沙子、小石子等原料,通过某种巧合(海浪的拍打与撞击)而创造出来的物体;反之,你会认为这只手表一定是某种有意图的设计,必定是某个表匠精心制造出来。同理,在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上,从科学研究可以发现,这个世界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遵守着某种规律在不停地运作。这个完美遵守某种物理法则的世界,绝对不会是一种巧合,背后肯定有个设计者设计出这一切,而这个设计者必定就是上帝,因此上帝必定存在。
看,多完美的一个譬喻啊。
模拟法的主要目标就是撷取出我们想要说明的抽象例子的特性,然后将这些特性模拟到其他比较具体的例子上,以此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因此,要能够成功使用模拟法,我们必须精确撷取出需要保留的特性。
但如果有些必要特性没有被保留下来,从而使得模拟的例子与原来的例子在架构上有出入,很可能会造成错误的模拟,无法达成开始的目的。
三,归谬法
如果模拟法是一种用来支持某个主张的方法,归谬法就是一种用来反驳某个主张的方法。归谬法在人类社会中,除了哲学家时常使用之外,数学家也经常在做证明时使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归谬法”的意思:我们先假设一开始的论点是成立的,但是基于这个论点的成立,我们可以因此推论出不合理的后果。如此一来,为了避免这种不合理的后果,我们只好反对一开始的假设,也就是改为主张开始的论点不成立。
举例来说,在应用伦理学上,有些人主张色情刊物应该被禁止,因为色情刊物会对人们造成伤害。假设这样的想法有道理,会对人们造成伤害的物品应该被禁止,那么根据模拟法,我们似乎还必须禁止汽机车在路上行驶,禁止快餐店贩卖汉堡、薯条等致癌食物,禁止各种可能造成伤害的运动。
但是禁止这许多东西,看起来是很荒谬的。因此,一开始的论点要么不成立,要么应该做出更细致的主张,以避免荒谬的结果。
归谬法有其威力,但就如同模拟法一样,它们都只是一种技巧,必须被小心地使用。归谬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合理后果与不合理后果的共识。假设有些人就是不认为你根据归谬法所得出来的后果是不合理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人来说,归谬法无法达到原先想要达成的效果,也就不足以去反驳对方的论点了。
忙碌的日子,今天就只能写到这啦,明天继续哈。
无戒日更营(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