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华北南部的一个村子里,村子很小几十户人家,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因为每到成熟的季节粮食偶有被盗的现象,于是就有人在田边搭个庵子看地,(庵子是指用木棍和玉米秸秆搭建起来的类似于草棚的一种简易房子),当时的生活情景像我父辈的这代人都是很贫穷的,家里普遍兄妹较多,吃饭睡觉都是问题,有条件特别不好的,就常年累月的带着妻儿住在这样的庵子里。零零散散的庵子越来越多,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再后来政府干预,在附近给画了一片空地可以盖上砖房,幸运的是、我出生在用砖盖的房子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有工作安置,母亲是邻村的代课老师,所以当时家里的条件在这样的村子里还算不错。外婆常常会住在我们家,她很疼我。基本上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健康的。
村子后面有一条小河经过,两岸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其中以柳树槐树较多,每逢夏天这里就是我最好的天然娱乐场。沿着河边的岸上就是菜地,有西红柿,黄瓜,茄子,玩累了顺手摘来就吃,也不管是谁家种的。偶尔还能喜获几个西瓜、甜瓜之类的。整个童年最快乐的时光都在这里。我最常回忆的童年画面就是夏日午后,大人们都在午休,阳光炙烤着大地,吱了在树上百无聊赖、不知疲倦地叫着,一眼就能从东头望见西头的街道里空无一人。而我正雀跃着喊上几个玩伴瞒着大人到河里去游泳,与此同时发现我不在家的外婆就会顶着太阳走街串巷,找寻我的踪迹。父亲因工作的原因在家时间不多,母亲白日里还要代课,只有星期天才会休息一天,所以我跟外婆相处的时间更多一些。关于对外婆的记忆是温暖的,亲切的,慈详的!还记得院子里的那棵大槐树下外婆踩着梭机织布,咔哒、咔哒的声音,小河边她举着木棒捶打衣物的情景,厨房里青菜炒饭的味道......平日里外婆除了帮我洗衣做饭,就是有摆弄不完的针线活,她善缝补、爱织布,村子后面挨着菜地专门留了7分地用来种棉花。这棉花的收成是全家人以及亲戚们一年、甚至几年的床单被套的材料来源。我记忆里、家里从来没有花钱买过这些东西。
每到玉米长到差不多一人多高的时候,整个村子都被围了起来密不透风,而且蚊虫泛滥。村子里的夏夜异常闷热,潮湿、多汗、蚊子叮咬、心情烦躁、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为了改善睡眠环境,父亲把我跟外婆睡的床移到了靠窗的位置,然而并不奏效,但似乎并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值得一提的是晚上会有月光照在身上,我喜欢看着月亮发呆,聆听墙角的蟋蟀叫声,还有不远处池塘里传来的蛙鸣。为了能让我早点睡着,外婆会一边讲故事,一手拿着竹扇冲着我轻轻的摇啊摇。我总会怕她胳膊累就假装鼾声均匀,一副睡着的样子,她才会轻轻的放下竹扇侧身而眠。深夜、隔壁房间或邻居屋顶拍打蚊子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一个翻身的动作,外婆急忙又会拿起竹扇,嘴里继续哼着童谣......
有一年的春天,大约在立夏的前几天,外婆在小河的边上与河面距离约五六米远处,开了一小块荒地播下了种子,于当年的秋天便有了收获,形状似草一米多高,外婆说这是麻,来年夏天给你做床单铺上,就不会那么热了。收割以后外婆把这些草绑成了一捆一捆的形状,扔在了地头,每隔两日来一次把麻捆在河水里反复浸泡。她告诉我说这是沤麻,泡水可以加速麻杆和麻皮的腐朽和脱落,然后取其中麻线纤维,纺成纱线。她把麻线做纬,棉线做经,3天时间便织了两条麻棉的格子床单出来。因为麻太硬了,用棉线其实就是为了中和麻太硬且粗犷的风格。麻又可以加强棉的吸汗和透气能力,取长补断、粗犷又不失柔软。麻的特点是吸汗快,透气好,在夏天很热的环境下可以快速吸附你身体上的汗液,透气性好就会易干,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感觉特别清爽,不粘身。还有淡淡的植物芬芳......
年复一年、时光如梭,外婆身形逐渐佝偻,而我却茁壮的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她越来越老,来我们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少。转眼我就要去外地上学了,出发的那一天外婆从舅舅家赶来送我。她清瘦的脸庞,满头的银丝,全是岁月的痕迹。她和蔼的态度,慈详的眼神,言词之间都是对我的希望。临上车前外婆交给我一个棉布包包,父亲看到说带的东西太多不好拿,而我跟外婆彼此会心一笑,我知道这里面又是她亲手做的床单和被罩,这里装的不只是床单,更是外婆对我的爱,那么轻、那么暖......
时光荏苒,又是一个夏天,今夜又闻蟋蟀、蛙鸣,只是外婆不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