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日,在收到项目的最后一笔款项后,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和搭档小伙伴们处理好分成,前前后后足足三个月的项目也算是完满了。在下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入手的项目启动前,总算还可以留点放松休息时间给自己。
懒得出门,在搭档决定去东南亚瞎逛瞎吃时,我觉得留在住处翻翻书。
《三国演义》是老早就想再看一遍的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初中,那个时候,很多细节我还看不到、看不懂。
在Medium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有个美国小伙子看《Three Kingdoms》(《三国演义》的英译本)非常痴迷。当然,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并不知道中国东汉这段历史,对三国也不了解,他完全不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过程、结局。
他非常喜欢关羽,在围攻襄阳,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后,关羽对他来说已经是神了。
后来故事反转,关羽被捉,这位美国小伙子看来这肯定只是作者为了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设计的,像关羽这样神一般的角色人物,后面肯定会反杀孙吴的。
直到关羽真的被杀时,这位美国小伙子还不相信,把前后几章读了好几遍,确认关羽是真的会死的后,他整个人都奔溃了。
对于关羽之死,研究历史的人已经讨论了很多,比如蜜月期谁也想不到孙权就背信弃义了,曹操方面的离间计得逞了,还有关羽已经起兵攻打这么久了成都那边怎么也不配等等。
然而无论如何,终究还离不开关羽本人刚愎自用和短暂的成功后目中无人。
对于关羽本人,前者是客观因素,后者是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自己改变不了的,而主观因素是应该自己努力控制的。
以前我还不懂这些细节的关系,而这两年做项目却是深切地看到,那些喜欢拍桌子要团队执行自己意志的,听不得反对意见的人,在项目上面都很难有完满的结果。
客观上的因素可以通过执行力来克服,而主观上的问题则是一枚定时炸弹。
道理很简单,摆在台面上面大家都懂,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另一副样子。
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知易行难啊。
所以说,人啊有时候这辈子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了解自己,征服自己,往往才是最紧要的。
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其实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以前像很多人那样,总是觉得刘备很弱,在孙曹刘三人里面是最弱的,缺少孙权那种魄力,没有曹操的霸气,动不动就是哭。
然而如果真的是这样,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猛将,想诸葛亮庞统这样的高人,会心悦诚服地跟着他呢?一句“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在乱世可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归根到底,还是领导力。
领导力是什么?往简单里说,不过就是三方面: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别人发挥能力的能力,造梦的能力。
输了你能抗,而不是推责任找人背锅;有能力的人你要让他上,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上,让他有成就感;让所有人都清晰知道我们大家的梦想是什么。
很多人在职场里为什么憋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就是团队工作不顺利时,你上面的领导没有出来为你遮风挡雨,总会有一个人会被批的很惨。职场总是强调“以目标为导向”,而在实施起来的时候,就扭曲成——事情如果做好了,那皆大欢喜,如果结果不好,那你就等着背锅吧。
孙曹刘三人里,可以说刘备的历途是最不顺利的,但每次失败,你看到的是刘备自责,而不是甩锅;关羽赵飞赵云,在他下面成长为历史名将,诸葛亮更不用说。
如今再来看,刘备身上满满都是领导力啊!
以前还在上班的时候,遇到过不少领导,总是喜欢耍派头,在各种场合对下属呼来喝去,动辄就大声呵斥。在他们看来, 这才彰显出自己的领导身份。而殊不知,在私底下别人的评价有多差。
这几年出来做项目,慢慢地领悟当年在书里读不出的道理——很多事情最终能够做成,执行上的因素固然重要,然而终归属于可以克服的范畴,而人性上的一点一滴,在平常可能不太觉察,但到最后往往累积起来就是成败的关键。
做事,其实就是做人。